中国人一夜之间就知道了一个叫做“普利兹克奖”的国际建筑师顶级大奖。这缘于49岁的优秀中国建筑师王澍。因一人的影响力让一众人等开眼看世界,这似乎成了某种“非传统”的传统习惯。
王澍获得国际认可,其实,最让人高兴的是他的作品本身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核心文化价值趣味,以及对这种趣味的坚守与自信。王澍在话语表达上也同样带着这样的趣味:“如果你有了那个意,你做什么东西都带着那个意的话,那个原意始终都是在的。”
这让人想起了建筑界两位同样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泰斗级人物:1983年获该奖的美籍华人贝聿铭和1995年获此奖的日本建筑教父安藤忠雄。这两位在1998年10月,在东京大学里面对面,与建筑工学部学生进行了一场对谈。贝聿铭那时的话语在今天听来会让人想起今日的王澍。贝聿铭说:“我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曾向提出西方建筑全球化理论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教授表示抗议。他认为不久的将来,欧洲和美国的建筑必将盖及全球。我是一个中国人,不想接受这样的假设,欧洲和美国到处林立的那些楼房,将来会充斥于中国大地。可是今天我看到了上海,以及东京、大阪的现状,感到格罗皮乌斯的预言似乎是很准确了。但是,我决不对此妥协。我认为,建筑和建筑家本身,必须正视建筑物底下的土地,以及土地所固有的历史背景。……我非常强烈地相信,建筑之地所具有的历史根源,是一种有深奥精神性之类的东西。”在王澍身上,同样能看到贝聿铭的精神气质。
贝聿铭的许多作品广为中国人知晓。关西的日本美秀美术馆是贝聿铭在建筑上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很好解读,也是他的得意之作之一。甚至有人说他的这个建筑作品在日本建筑巨匠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之上。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所凝聚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气血是显然的。
有人说王澍的作品太过小众。殊不知中国建筑文化的本质趣味都是很小众的。
优秀的建筑师总是能在建筑的物理内容上找到建筑的化学形式。这也就是同样是砖泥瓦片、钢筋铁骨,有的死气沉沉,而有的拨人心弦的原因所在。王澍获奖的意义在于,“普利兹克奖”尊重建筑师的个性诉求,但同样要建筑师在文化上认祖归宗。很有意思的是,清代有个大书法家也叫王澍,他被称为清初篆法第一人。善篆书,勤学古,他的《篆书册》“动若风烟,清捷流韵;停如武戟,法度森严”,同样是位认祖归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