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重质不重量
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任菊萍告诉记者,安静居住小区考核指标包括小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必须达到噪声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即昼间低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小区内无建筑施工,不受周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影响;小区建筑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上,居民入住率80%以上;应当是市级或区县级文明小区或绿色小区。在管理指标中,还有居民家庭的空调机、脱排油烟机等安装和使用须符合规范,家庭娱乐不影响邻居,落实措施防止饲养宠物产生的噪声且取得效果等等一系列要求。
本市目前共有1万多个小区,仅有132个小区,也就是约1%的小区获得了此项殊荣,可谓凤毛麟角。
复查不合格摘牌
在2011年的现场考核中,市环保局不仅发放了民意调查表格,还在所有创建小区召开了居民座谈会,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将居民反映的情况及时反馈街道(镇)领导,使现存的问题和隐患尽早得以解决。
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功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记者了解到,安静居住小区每三年复验一次,对于噪声投诉多或噪声投诉长期无法解决的小区将要求整改,整改后仍未改观将予以摘牌。
“硬骨头”合力啃下
“有居民违反规约,我们就一次次耐心劝阻。去多了人家也不好意思,潜移默化地就成习惯了。”新上榜小区、澳门路58弄的圣骊澳门苑的小区党支部书记余勤告诉记者,曾有一户外籍人士喜欢呼朋唤友开party(聚会),往往到半夜也不见结束,邻里意见很大。创建工作开始后,一接到居民的投诉,物业保安人员立刻上门劝阻。开始对方只是敷衍地说“OK”,在保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下,只能真的“OK”散场了。几次“规矩”一做,对方也能自觉地遵守规约了。
潜移默化守规约
余勤介绍,“居民小区常见噪声多为邻里噪声、公共场合噪声,如小区内的机动车乱停放引起的鸣喇叭,小区内公共场地早锻炼、跳舞产生噪声,邻居唱卡拉OK产生噪声引发矛盾等。实践证明,仅靠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介入不是最适宜、有效的解决办法,而需要社会各方集思广益想办法,合力处理好噪声问题。”其实,能生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是每位市民都乐意去做的。“我们圣骊澳门苑的先天条件非常好,位置有点偏,旁边就是苏州河,周围也没有什么菜场或马路设摊。”余勤介绍,整个圣骊澳门苑只有797户家庭,所以更加容易发动起来。他说,创建安静居住小区,关键是让居民养成安静环保的理念。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