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虹口区长阳路上,有幢三层青砖红线墙面、风格朴素稳重的建筑,这就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该馆是为纪念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上海生活居住历史而设的主题纪念馆,由摩西会堂旧址、两个展示厅和一个中庭小广场组成,是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两个民族的患难与共
二战期间,得益于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等向犹太人无条件签发前往上海的救命签证,大批犹太人流向上海这座当时世界上唯一无需签证甚至无需护照便可自由进入的港口城市。
上海接纳的犹太难民近3万名,他们进入上海的犹太难民常住的街区,处于工部局庇护之下。聚集地是虹口,因为这里很早便是俄籍犹太人的居住区,房租也较低廉,虹口成了犹太难民躲避纳粹屠杀和迫害的 “诺亚方舟”。那时,在虹口提篮桥“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地区就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
1945年战争结束,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
摩西会堂承载着历史故事
展览馆的主要建筑摩西会堂是一栋三层的房子,灰砖为主、红砖间杂穿插的墙面,缓缓的歇山斜尖顶,罩着廊顶的红色拱券,券翅向两旁散开去,就像层层涟漪飘荡着;正中的门廊上,贴着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门饰;镂花的铁门、深咖啡色的木门、石拱的门廊,颇有巴洛克风。整个会堂里静悄悄的,只有长长的座椅,一排排静静地在那里,它们莫非也在回忆那艰难却又温馨的岁月?
摩西会堂1928年由俄罗斯籍犹太人修建,二战期间是上海犹太难民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这座会堂内。目前,它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07年3月,虹口区政府依据从档案馆发现的原始建筑图纸,斥资对会堂进行全面修缮。如今,它是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最为完整的地方,已成为犹太人士来上海怀旧的必到之处。
架起跨国文化的交流桥梁
展览馆里,他们看照片、观实物、读介绍,当年提着薄薄的行李,迈着匆匆的脚步,挤上漂泊的轮船,穿越了半个地球,颇为慌乱疲惫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到参观老者的眼前。当他们终于脚跟站稳,进入这座完全陌生的东方城市,它能否接纳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可是,当他们中有人被日本人圈在隔离区里长达一年之久,弄堂里二千余犹太人最后大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周围的上海居民,采用“空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了他们。珍贵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吸引以色列前总统赫佐克、现任总统佩雷斯、前总理拉宾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纷纷前来。在此度过童年岁月的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再次看到那熟悉的场景时,老泪纵横,连声致谢;1993年,拉宾参观后留言:“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千万犹太人民,我谨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感谢!”
走出纪念馆,我们思绪万千:高楼林立的上海,政府还为我们留住如此珍贵的城市记忆,这记忆让上海厚重而博大。这样一处温暖的地方,当然值得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前去礼瞻。别忘了,家长要带上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