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之一的《“自我”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本新书是考察现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专著。
该书的副题为“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作者是一些习惯以西方社会学术研究角度,考证社会变革轨迹的欧洲学者。所以,选择以个体的崛起这个视角,剖析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于这些欧洲学者来说,似乎是驾轻就熟的。
《“自我”中国》企求用严谨的思维框架,考量现代中国社会的进程,这可视为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的一次多方位对话。
或许是为了考证西方个体自主、自治、自由的理念,如何进入中国文化疆域,随即,又在与儒家传统哲学的交汇中,被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读解,该书研究的时限,上溯至20世纪初年。梁启超关于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严复对西方进化论、经济和社会学等名著的中文翻译,都被收入,作为引用资料。
然而,《“自我”中国》作者聚焦最多的,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状况,于是中国民众不断变化的生活经历,均被纳入研究的视野。
例如:大都市的外来人员暂住证制度,有进城打工经历的农村青年工作、爱情和家庭观念之演变,农村“空巢家庭”中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出生农民家庭的民营企业家身份认同与遭际,“雷锋精神”与当下方兴未艾的中国志愿者活动之关联,等等。
书中说:“在中国,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社会范畴的事实……这种发展不仅决定了私人领域、家庭结构和两性关系,也决定了组织方式和灵活的就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个体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