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上海文广集团内刊《文广影视》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几天后,接到上影知名女导演鲍芝芳老师的来电,她说看了报道很有感触,接着很好奇地问我:“你也叫张小玲?”我说:“是啊!”她惊喜地说:“你的名字与我认识的原上影一位演员及编剧一模一样。”
我想起来了,是她!“是的,我也认识她。她的文章充满激情,我还受到过她的当面指点呢!”我脱口而出。
我与她的结缘,就是因为我们的名字完全相同,又在同一个系统,更巧的是,我那时在永福路的办公处,是她原来工作的地方。一次,有一沓厚厚的书稿寄到了我们单位,收件人写着我的名字,门卫师傅也没多想就交给了我。
我一看,感觉不像是寄给我的东西,那一定是“她”的了。先把书稿收下来了,然后,我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就给她打了电话。那天,她来到单位,我把书稿原封不动地交到她的手上,她连说感谢。因为我们同名,她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就像我的一位大姐姐。当时,她经常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字里行间是那样的抒情又很有质感,颇受读者欢迎。对她的文字,我是每篇必读的。而当时,自己刚刚走上采编岗位,我对她说:“我要好好向您学习。”她很亲切地说:“我也是一点一点起步的。你不用担心,每次写好后,反复读,就会有进步。”她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害怕写文章的我,逐渐有了起色。让人心痛的是,她在几年前不幸去世了,但这位同名的姐姐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我的同名故事还有一个“前版”。我刚到单位报道时名字是叫“张晓玲”的,因医务室一位比我年长的医生也叫这个名字,渐渐地麻烦就来了,先是信件拆错,接着是电话接错。这让我不得不考虑改名。
那次我的一位男同学寄给我一封“情书”,表达了对我的好感。原先我根本没想到他会给我写信的,要不我会提醒他,收件人写得更具体一点。信送给了她,幸好她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人,她悄悄地把信交还到我的手上,并帮我“保密”。
还有电话接错的事也发生多次,于是,我决心改名。因我比她小,我想,就叫“张小玲”吧。
但没想到的是,我刚变成“张小玲”,我们单位又调来一位“张小林”大姐。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张晓玲”、“张小玲”、“张小林”,事情越来越复杂了,我和她们都只好一遍遍地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定要写清楚、说明白,你要找的是“医生”、“工程师”还是“小小玲”……虽然有些麻烦,但我们三人并没有因为搞错而不快,反而互相关注,她们对我就像对待小妹妹一样。后来,她们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荷兰……
那年8月的一天,我们三人竟在医务室不期而遇,一位摄影师抓拍下了我们相聚的瞬间,并为这张照片取名———“三个小玲一台戏”。“人生大舞台”,每每看到这张“舞台剧照”,我都会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