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老年人行走时下肢出现凉、麻、痛、胀等症状,尤其是进入秋冬季以后,常被忽视成老人风湿病或误诊为骨头出问题,拍X线片检查却没发现腿骨有什么问题,通过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往往发现很多老年人患上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ASO)。90%以上的下肢缺血都是由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与本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者轻度麻木,活动后容易疲劳;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期):行走时,小腿疼痛和疲乏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等症状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如此症状反复;第三阶段(静息痛期):缺血加重,患者彻夜难睡眠,抱膝而坐,小腿下垂,不能上抬,患者精神和躯体深感痛苦;第四阶段(组织坏死期):缺血肢体出现组织坏死,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肢体末端出现溃破,足趾呈现暗紫色坏死表现,并逐渐向上蔓延,毒素经过血液进入身体,发生全身中毒,严重威胁生命。
早期发现简单的方法是:一、摸摸自己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摸摸脚背或脚趾皮温是否冷或冰凉;二、观察小腿的颜色变化,是否苍白或出现缺血性皮肤溃破。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该立刻到血管外科做详细检查,进行早期积极治疗,否则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轻者截肢致残,重者危及生命。
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应该首选生活方式调节和药物治疗,中晚期病人应选择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旁路搭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等两种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腔内治疗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首选,不需全身麻醉,在X线监视下从血管腔内开通狭窄阻塞的动脉,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蒋米尔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每周二、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