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任登琪老师参与编写的《徐汇区教育志》,颇有感触。它翔实地记载了170年来徐汇区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概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近现代教育史料,对研究和发展上海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
徐汇区是上海教育的高地和沃土,它成为全国的教育重镇,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认“西学东渐”是一个重要原因。
徐汇区是上海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地区。早在1839年,法国天主教会就在漕宝路教堂创办读经班,教孩子读经识字,开了在上海创办教会学校的先河。1850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又在徐家汇创办了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这便是上海最早的教会中学。1864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还在徐家汇创办了土山湾孤儿院,不仅教孩子读书识字,还设有工艺、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课程,让孩子参与实践,学习劳动技能。1867年法国天主教圣母院在徐家汇王家堂创办经言学校(后改为崇德女校)。同年圣母院又创办幼稚园,成为上海最早的幼儿教育学校。以后法国人、美国人在徐汇区境内又陆续兴办了汇师小学、类思小学、求备小学、望德小学、弥格小学、达义小学、类思师范、聋哑学校、启明学校等众多学校。当时徐汇区境内中小学20余所,其中教会学校就占了半壁江山。他们倡导西方教育,引进西方学校教育制度,自定文理教材,实施班级授课。除语数课外还开设外语、艺术、体育、手工、写字等课程。女校还加授伦理、家政、卫生课。教学规章周密,管理严格。受教会学校的影响,随着维新变革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区内中西交融的新学逐步兴起,取代了以私塾为主的旧学体制。毋庸讳言,西学东渐客观上推进了徐汇区的教育文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100多年前,当时的教会学校不仅进行知识传授,还重视美育教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至今日,尽管我们也一再提出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由于理念的陈旧和某些制度的制约,就全局而言,素质教育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人们期待着素质教育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