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际课程的目的,关键在于吸取其精髓,开展课程整合形成一套中西融合的课程。”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说。
上海中学从1993年开始开设国际部,引进了IB、AP等多种国际课程。在校长唐盛昌看来,国际课程带来的最大启发是,“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尽相同的课程,为将来职业规划和选择提供现实的依据。”例如,IB课程就建立了“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从196门课程中选择3门自己喜欢的课程考试。这对国内高中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主任张正之介绍,中心建立之初,针对A-level考试,仅开设了5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从2009年开始,课程扩大至15门,效果非常显著——2012届毕业生共拿到900余张国外高校录取通知书,涉及70余个专业。“国际化应该是文化的交融,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将来。”张正之介绍,中心每年暑假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校园,预览各专业特色,树立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
提升学习能力
如今,不少学校通过结对姐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海外游学及其他国际交流活动,开始了教育国际化的探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沟通和了解,带动的是更多观念上的改变。”倪闽景说。
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认为,国际交流更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国际化,学习能力的国际化。每一学期都有一部分国外学生到格致中学开展课题研究。张志敏对一个英国女孩印象很深刻——她准备研究上海的地方音乐,研究计划做得非常细致。要探访什么地方,那里有哪些点、哪些人可关注,甚至应该用什么交通方式,都列得清清楚楚。“这提醒我们的学生,不能总是‘虚拟研究’,只满足于在网上查资料。”张志敏说。从2011年开始,格致中学开设了海外课题项目,设立了美、英、法、德、日、韩和港、澳等17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目的地,让学生带着课题前去完成。人文、环保、科技等各种研究方向,都可以。学校设立了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出去,看一看。
鼓励学生“多动”
南洋模范中学于2008年与加拿大BC省教育部合作开发“加拿大BC省海外高中课程项目”,合作四年来,校长高屹认为,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除了是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一条不一样的求学道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予国内教育以启迪。从BC课程中,高屹发现了不少值得国内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做法。例如,BC课程中,选修课所占比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学分从高一的8分,到高二的16分,增加至高三的32分;BC课程中,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其余80%由平时表现构成,其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和课题完成情况都会影响分数高低,而在BC课程中,来自生活中的小实验出现频率非常高。BC课程的体育课也和国内现有课程有较大差异。在外国老师的课堂上,女生必须每节课跑4000米,男生会在下雨天被“赶”出教室踢球。学校还与附近各类体育设施取得联系,旱冰场、攀岩馆等体育场馆一应俱全。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