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报刊上的古体诗写上“五律”、“七律”之类。严格地说这些诗只能说字数对(五字或七字一句,共八句),其中格律多有舛误。所谓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其规则是相当严格的。一则,它的平仄声要求准确。所谓平声,有上平、下平之分,但不是现代汉语里的“阴平”、“阳平”,有出入的。所谓仄声,古汉语里的上声、去声、入声均归入仄声。其中入声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
格律诗很讲究平仄声,如毛泽东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上平声“十·灰”:“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第一句即“仄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诗中每句平仄声都很工整(第一句首字本应为平声,但照顾到字义,改用仄声,这叫一三五不论,是容许的)。这两句还要求平仄对应(下面三四、五六、七八句也同样),非常严格。
其次,古诗讲究韵脚,一般格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应当用同韵(首句可同可不同)。每个汉字都有韵部,如属于“东”这个韵的字,有鸿、同、童、铜、中、工、红等等。这种字的韵部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了。《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林黛玉给她起了“十四·寒”这个韵要她做诗,香菱做不出,连饭也不吃,一直在想。其实这个“寒”韵的确是很难用的,因为属于寒韵的字较少,这叫“险韵”。
学古诗难,学格律诗更难。现在有些不合格律诗规则的诗,只能笼统地说是“古体诗”,不能说是“五律”、“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