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市民群众,一头连着政府部门。新民晚报自1993年盛夏时节创办“夏令热线”以来,一年一度,至今已整整20届。每到“夏令热线”开通之际,市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夏令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则全力以赴,积极回应市民群众的呼声,解决夏令市民生活的急难愁事,收到了政府部门满意、市民满意和读者满意的效果。“夏令热线”由此被市民群众看作是“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一座桥梁”,“夏令热线”也被市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大家的贴心热线”。
记录上海建设轨迹
“夏令热线”创办至今,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始终给予“夏令热线”关心、指导和支持。1995年7月15日,在获悉新民晚报第三届“夏令热线”开通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同志给予肯定和支持,并希望参加“夏令热线”活动的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部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为民造福。
1998年7月20日,时任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正首次来到新民晚报“夏令热线”,他指出,“夏令热线”其实也是上海城市建设管理发展轨迹的一种记录,市民的投诉内容已经从生活基本保障问题向改善生活质量转变,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该根据市民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和计划。他强调,老百姓很通情达理,对政府和管理部门没有提出苛刻的要求,因此有关各方没有理由不为他们着想、不替他们解决困难。
伴随城市共同成长
本市历届分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副市长夏克强、蒋以任、杨雄、胡延照、沈骏均多次出席“夏令热线”开通仪式,与来电市民和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1993年7月18日首届“夏令热线”开线第一天,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夏克强便强调“对突发事情应先解决问题再分清责任”。他还将抢修车调到报社门口,随时指挥救急。时隔一年,他在“夏令热线”开通的第一天,带领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赶往曹杨新村,实地回访去年他接听过电话的一户居民。
市领导蒋以任也曾在“夏令热线”期间,冒着酷暑慰问在烈日下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一线职工,并专程看望本报记者,希望大家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反映夏令生活中老百姓遇到的各种麻烦事。副市长杨雄每次接听市民来电,总是放下电话后当即要求在场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赶赴现场查看,尽快处置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2004年的“夏令热线”,首次入驻职能部门,副市长胡延照开通当日坐在接听席上担当起“电力公司接线员”,如数家珍般一口气连续回答了几位市民有关夏季用电的问题。
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当初在“夏令热线”接听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意味深长地说:一年一度的“夏令热线”是对政府工作如何接受群众监督的检验,因此“夏令热线”不但不能停,而且要伴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政府要为老百姓服务,要让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能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一切都需要‘夏令热线’这样的桥梁”!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