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两年的时间,上海的音乐空间出现了“阿卡贝拉”的名称。从剧场的音乐会到电台、电视台的音乐节目,再到大学里的校园生活,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自发形成的,一时间阿卡贝拉遍地开花。
其实阿卡贝拉早已有之,它就是无伴奏合唱。
阿卡贝拉(A Cappella)源自意大利,最早的含义便是“教堂的音乐”。从十三、四世纪以来,教会就以清唱方式主导着合唱音乐,有条件的教堂会用管风琴加以伴奏。但是很多人只注意到人声的美丽,且无乐器伴奏,便以“无伴奏”一词来解释A Cappella 。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贝拉曲种便是格里高利圣歌。公元15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番新的景象。牧歌成为的阿卡贝拉作品最具代表的形式。
在20世纪以前,阿卡贝拉的演唱还局限在意大利美声发声中,所唱内容也局限于传统无伴奏合唱的领域内。自从进入20世纪,阿卡贝拉的发展出现了近现代的时代特征,开始出现流行音乐的曲风。从美国开始,再逐渐蔓延扩展至欧洲以至世界各地。
而伴随音响科技的进步,电声设备和电子乐器陆续进入音乐舞台,最典型的当属摇滚乐和流行音乐。而阿卡贝拉以其不需乐器,人数不多且形式活泼的特点,很快便接受了电声设备。因为电声设备可以让阿卡卡贝拉演唱小组的声音传播得更远,还可以很自由地在街头演唱。于是有人开始利用麦克风改变唱法,发展出口技、B-BOX、Bass、甚至电子音乐的音色,也塑造出爵士、摇滚、流行、Hip-Hop等活力四射且变化万千的演唱风格。近年来,阿卡贝拉音乐开始在中国出现。
去年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就有多场“阿卡贝拉”合唱节目。今年暑期,上海大学艺术中心学生合唱团中的部分合唱团员,自发组成一支阿卡贝拉演唱组”Balance人声乐团”,被深圳电视台邀请到深圳参加阿卡贝拉演唱比赛节目录制。南方媒体也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阿卡贝拉的这种新潮流。
顺应这股热流,阿卡贝拉出现了专业推广机构——Vocal Asia(畅声亚洲)。这个机构以台湾上百个阿卡贝拉合唱团为基础,整合日本、韩国、新加坡、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阿卡贝拉团体、歌手、创作者以及音乐、表演资讯与知识,期望将阿卡贝拉艺术推广到教育事业、市场发展乃至慈善事业上,让纯粹美好的人声唱响全亚洲。
8月24日晚,上海大剧院将出现一场《穿越音乐会》,便是由Vocal Asia协办的阿卡贝拉音乐会,邀请沪上优秀的百格合唱团、来自深圳卫视的AHA人声乐团和Hey Boy组合,以阿卡贝拉形式完整示范从古典巴洛克、流行爵士到中华民谣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