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的坦格尔伍德音乐节被认为是波士顿交响乐团(BSO)“在家的演出”。今年更是大牌云集——马友友、穆特、伊梅纽尔·爱克斯、彼得·塞尔金和电影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等群贤毕至。BSO的开幕演出被安排在7月13日——穆特率二十几个人的乐队演奏莫扎特的第二、第三、第五协奏曲。
重头戏是在星期六。那天的音乐会是为了纪念坦格尔伍德音乐节75周年,为此还放映了纪录片,回顾坦格尔伍德音乐节的历史。已故指挥家谢尔盖·库什维斯基于1937年创建的“坦节”一直是BSO“夏天的家”。今年更有新意——BSO要颁发第一枚“坦格尔伍德奖章”,乐队说颁发奖章从今开始要成为一个“新的传统”。
这枚奖章是授给小泽征尔的,他自1973——2002年任BSO音乐总监,对乐队的表演水准、录音和巡演等方方面面所作出的贡献是太大了。小泽征尔2010年因健康原因没有到现场领奖,而是写了一封致谢信由马友友代读。那天音乐会的另一个亮点是备受欢迎的BSO驻团歌唱家詹姆斯·泰勒登台演唱《彩虹的那一边》和《我们跳舞吧》;约翰·威廉姆斯指挥由部分BSO演奏家组成的波士顿流行乐团为其伴奏。随后泰勒手持吉他,自弹自唱了《老人河》,更令当晚17000名观众喝彩欢呼。
当然,更受关注的是BSO如何规划它的“明天”。2011年,原音乐总监詹姆斯·列文因健康不佳离职。“列文时代”遂告终结。但“列文空缺”至今未补。这次BSO周末音乐会的另一场重头戏是在星期日下午,由33岁的拉脱维亚人安德烈·尼尔森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尼尔森被普遍认为是BSO音乐总监的候选人。2011年3月在卡内基大厅,列文因病临时缺席,尼尔森应召救场,指挥马勒《第九交响曲》,被评论为用力过猛,缺少了宽广、坦然的韵味。不过评论家也承认,尼尔森最擅长的东西,是一些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
以《诗篇交响曲》为例,该曲是歌颂上帝的,斯特拉文斯基把它题赠给BSO,并于1930年由BSO首演。乐队编制中没有小提琴和中提琴,由坦格尔伍德音乐节的合唱队用拉丁文伴唱。演奏中第一、二乐章被尼尔森处理得肃穆、富于意味,第三乐章放慢节奏,导入催眠曲般的赞美诗,极为精致、优雅,极受好评。而在星期六的周年庆典音乐会上,尼尔森指挥了被称为“维也纳圆舞曲顶峰”的拉威尔《圆舞曲》,这是一首既有优美欢悦、又有颓废绝望的风格千变万化的舞曲。尼尔森的演绎注重细节,带有讥讽嘲笑的韵味,为“坦节”的周年庆增添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