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两天是七夕了——想起这个日子,并不是因为对农历多么熟悉,而是早在一两个星期前,就有不同渠道的广告在反复提醒:七夕要到了,给她(他)买什么礼物?七夕之夜,去哪儿过个浪漫的中国情人节……
商家造节造势的本领,早已领教,尤其善在“情人节”上做文章,令大伙儿一年里要主动被动跟着凑几回热闹。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我们过了;3月14日,白色情人节,我们也过了;农历七夕,中国情人节,我们也将要过了……按照一些民俗学家的说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宵节,更有资格被称为中国情人节,那么,未来我们将很荣幸地一年过上四个“情人节”。
在如今需要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多过几次这节那节,倒也无妨。只是那些大龄单身男女,一遍遍地过着“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叫他们情何以堪?这几年,“剩男剩女”婚恋问题,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人民公园相亲角,屡屡引来媒体关注,只是那里起劲的多是老爸老妈。年轻男女相亲会,规模次数持续扩大,但总摆不脱婚介公司商业炒作的影子。电视相亲“非诚勿扰”“百里挑一”,话题不断收视红火,可翻来覆去的熟面孔和桥段,也有不少人说那不是爱情那是“秀”。
婚恋是壳,商机是核。婚介机构、网站、节目、活动,看重的,是青年男女这个颇具消费力的群体,真正操心他们终身大事的,恐怕不多。即便是报名登录这些机构、网站寻找另一半的人们,很多时候也是在根据一些指标、数据,“投资”一个合适的对象。沪上一家婚介公司老总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公司曾有个男客户,年近五十,其貌不扬,但看了他资料后预约见面的年轻女子却很多。这个男客户有何魅力?老总调了他的登记信息一看,只有8个字:“有车有房,独立法人(意即有自己的公司)”。原来如此。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更多的单身男女,依然渴望找到真爱。只是,忙碌的工作、经济的压力以及狭小的生活圈子,给他们制造了更多的困难。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听从心的召唤,相信并且坚持。
七夕何必费尽心思怎么过。“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已是不一般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