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多阴多雨的江南,自然知道阳光的珍贵。
自然界如是,社会中亦然。“阳光财政”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政府的开支,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关系到每一位公民,于是,需要公开,需要监督。这道理,很简单。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易。
仅以必须要交人大审议的公共财政预算报告为例,早就有人大代表提出,报告太笼统、太艰涩,看不懂、弄不清,如何来审?人大审议,不能走过场,除了人大代表要尽心尽责外,政府部门提供的报告,也应该越具体越好、越明晰越好。
今天本报报道了闵行区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历程,预算报告从一张纸到358页再到3个版本,正是预算管理逐步走上法治财政、民主财政、阳光财政之路。闵行区的实践说明,只要认准目标、认真实践,“阳光财政”就会从理念变成现实。
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阳光财政”是一个重要抓手。
期盼这缕缕阳光,照亮“民主与法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