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克格勃档案中的蒋经国卷宗(下)
姚华飞
  ◆ 姚华飞

  他曾接受克格勃密训

  蒋经国从孙逸仙大学毕业后,由于在政治立场上坚定拥护苏共,重获苏联上层领导人的信任,被批准进入莫斯科圣彼得堡大学(苏联军事情报局特种学校)就读。该校专门训练学员从事暗杀、爆破及破坏军事设施等活动。蒋经国在有“苏联军事特种部队之父”之称的破坏专家斯塔里诺夫·伊里亚门下接受训练。几个月后,他于1927年底转往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大学进修。

  蒋经国在军事政治大学主修“游击战”,这所大学又名托玛切夫学院,是当时专门培养红军将领的学府。蒋经国在这所大学选修了红军军事战略课程,是当时苏联国防部副部长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得意门生。1930年5月,他以每科都是“优等”的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的个人档案上记载,蒋经国的毕业论文是探究游击战争,老师评价称“尼古拉非常聪明……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据俄罗斯谍报机关人员证实,苏联时期著名的情报员弗拉基米尔·乌洛夫(他曾在我国东北及上海当间谍,主要搜集日本方面的情报,在逃离中国时,差点被日军捕杀),自称与蒋经国在1925年左右即认识,双方经过10多年的交往成为好友。蒋经国逃到台湾岛后,对这位俄国朋友仍然极为怀念,每年的新年蒋经国都经由英国驻外人员,送一瓶白兰地给这位喜欢喝酒的俄罗斯朋友。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人在乌洛夫位于莫斯科的简陋寓所内,看到他藏有一瓶法国白兰地佳酿,那是蒋经国由伦敦渠道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斯大林宴请蒋经国

  亲手赠送冲锋枪

  蒋经国从军政学校毕业后,苏联领导人拟派他到中国南方工作,但这一计划没有实现。此后,有4个月的时间,蒋经国在苏联没事干。10月,苏联人派蒋经国到莫斯科的狄纳莫兵工厂担任政治军事课教师,这份工作待遇不错。但好景不长,到了1931年5月,蒋经国被派到莫斯科附近偏僻的索科洛夫,协助苏联人推动农村集体化,后来还曾担任集体农庄的代主席。

  在集体农庄工作了半年多时间,1932年10月,蒋经国又被调回莫斯科,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的代表接触。1933年初,蒋经国又被苏联人调到阿尔泰地区(邻近内蒙古、新疆一带)做了九个月的金矿工人,生活条件很艰苦。这一年年底,蒋经国被调到乌拉尔山地区的大城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担任大型机械厂“乌拉尔马许”机械车间的副主管,后被提拔为副厂长,再任工厂报刊《重工业日报》的总编辑,生活获得了改善。

  蒋经国在乌拉尔山的生活颇得意,可以说是他在苏联的黄金时期。不少人对蒋经国很好,特别是女性劳工,为了听他的演讲,经常把孩子寄放在邻居家,跑到现场听他讲“国际形势分析”。蒋经国的才能更在编报纸时得以充分发挥,由于他的俄文水准极高,每天在报纸截稿之前,他都会问问编辑还剩多少“栏位”,需要多少字填补,随即由他口述,让编辑记录下来,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

  蒋经国在乌拉尔山的表现,连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都注意到了。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联邦安全局保存的蒋经国档案中有一段记载:1934年,蒋经国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见面,回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后,工厂同事问他与斯大林谈了些什么,他只说斯大林请他吃饭,称“红菜汤很好喝”,三言两语带过,没有透露谈话内容。

  这就证实了蒋经国在苏期间见过斯大林。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后,1945年,蒋经国随同“国民政府代表团”赴苏,在莫斯科又见到了斯大林。斯大林当着所有人的面,送给蒋经国一把精美的俄制冲锋枪。

  与蒋方良结婚

  存放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联邦安全局的蒋经国档案里,还有一段有趣的记录:蒋经国很喜欢跟朋友到处旅游,喜欢跳舞,但不是跳一般的交谊舞,而是动作很大、很费体力的高加索地区传统舞蹈。

  蒋经国在舞蹈圈里结识了蒋方良(原名:芬娜·伊帕季耶娃·瓦哈列娃),两人于1935年初结婚,第二年有了小名爱伦的长子蒋孝文。蒋方良在上世纪30年代的朋友安涅凯耶娃·玛丽亚,1996年曾经接受俄罗斯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她在访谈中提及,蒋方良在1935年、1936年间曾对她说,苏联国家安全机关人员常来找她,警告她“一定要小心,若是单独与儿子在家时,千万不要应陌生人敲门就迎进家,因为蒋介石可能随时偷偷派人来把他们一家强行押回中国”。蒋方良当时从未想到“随蒋经国远走他乡”。

  1936年到1937年间,苏联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德国谍报机关的“离间计”使苏联的上层领导发生了“大地震”,图哈切夫斯基等7人被诬告为“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的间谍叛国集团”,蒋经国在苏联的朋友也接二连三地遭到“整肃”。这时的蒋经国一看形势不妙,想逃之夭夭。

  1937年1月5日,蒋经国所在厂的共产党委员会决定“开除蒋经国党籍、厂籍”,这使蒋再度失业。2月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共产党员开会,有人揭发蒋经国是日本间谍,并指出他是托洛斯基派(也就是“托派”)。由于当时的党委书记库兹涅佐夫·米哈依尔认为蒋经国还年轻,应给予学习的机会,并出面保证他没有大问题,蒋经国才过关。这里还应提到的是,蒋经国1935年1月曾在苏共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三度公开批评蒋介石,提及“父亲常殴打母亲,希望母毛福梅能到欧与儿子见面”。

  1936年底,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西安事变爆发,此事促使蒋介石再度与中共合作。蒋经国认为自己回国的机会来了。

  “为自保不惜出卖朋友”

  1937年初,蒋经国又受到苏联高层的接见,得以再度到莫斯科。这时,苏共中央已决定派蒋回到中国去,促进国共合作。

  访问莫斯科后,蒋经国回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收拾行装,在向朋友道别时曾说:“苏共中央将派我回中国,主要任务是协助蒋介石与中共合作。”1937年3月,蒋经国全家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康生陪同,从莫斯科坐火车到海参崴,全程在同一车厢。

  火车经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蒋经国的不少朋友都到车站与他话别。但蒋经国在返回中国之前,竟给苏共中央发了电报,表示支持苏共镇压这些朋友。根据档案记载,电报是蒋经国与康生在海参崴火车站联名向苏共中央发出的,称“这些人(他的朋友们)的思想有问题”。电报中还提到,他们马上要回中国,虽然前途艰难困惑,但一定能完成苏共中央交付的任务。

  这封电报至今仍存在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室的蒋经国档案内。

  交换苏在华被捕间谍

  斯大林让蒋经国返回中国,除了为促成国共合作外,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苏联派驻上海的情报站站长(代号为‘雅科夫’)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正在汉口服刑。蒋经国返回大陆,也交换了‘雅科夫’获释返回苏联。”

  与蒋家关系密切的人士说,蒋经国从小受教于吴稚晖,中文根底不错。但从苏联返中国时,已然忘记很多中国话、中国字。蒋介石要求他尽快恢复中文功底。当时蒋介石在浙江溪口附近办了一所武陵中学,原本是农业学校,后来改为一般中学。蒋经国在这里名义上被安排当教务主任,实际上在学校里复习中文。

  据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也被派到这所学校“读书思过”,蒋经国与张学良竟成了“同学”。几年下来,蒋经国慢慢恢复了中文水平,蒋介石要他把在苏联12年的感想用中文写下来。蒋经国写在十行纸上,呈给父亲看。据说蒋介石看得很用心,还加了注和眉批……

  摘自《档案春秋》2012年第8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民生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早间点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广告
克格勃档案中的蒋经国卷宗(下)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克格勃档案中的蒋经国卷宗(下) 2012-10-16 2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