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弥勒佛画家”之称的袁可仪,也有着慈眉善目的面容和敦厚善良的性格,前不久他带着《弥勒佛》大型画册来访,让笔者美美地欣赏了画家笔下各种形态的弥勒尊容。他们脑袋肥硕,肚子滚圆,成天乐呵呵的,弥勒的慈悲与大度、知足与常乐、亲切与朴实……尽在方寸之中。它让我不由想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著名对联来。
“亲民”的弥勒,自古以来就为中国民间所信奉。袁可仪与弥勒结缘30余年,创作弥勒形态60余种,作画两千余幅。纵0.45米、长20米的《百态弥勒》图卷堪称其代表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观后,欣然题词:“慈悲喜舍。”88岁高龄的广东云门寺法主和尚佛源为《弥勒佛》画册作序时,称赞袁可仪“把佛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袁可仪却谦逊地不以为然,他对笔者说:“我手握画笔大半生,也曾在线条和色彩中纠缠和迷茫,而在与弥勒结缘之后,才消解了粗细的羁绊,摆脱了红绿的纠缠。”画心与禅心相融,袁可仪乃以虔诚之心去表现弥勒清风高逸、洒脱自然的性情,或慈或憨,亦庄亦谐,均成妙笔。
袁可仪的弥勒佛画充满灵秀和明快的神韵。他认为:随缘随性,知足常乐,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圆融和谐精神的体现。他用画笔去弘扬弥勒文化,就是传播“舍得了,看得破,放得下”以及“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哲学境界,从中感受到豁达、快乐与安详的审美愉悦。
“画家要通过笔墨和纸张,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感受,在画面上展现出来。”为了画好家喻户晓的弥勒,袁可仪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向高僧大德请教有关弥勒文化的知识,观看历代弥勒的造像,特别是比较中国的弥勒与西方弥勒的差异,让弥勒的形象在脑海中逐步清晰起来,直到呼之欲出。为了表现弥勒的宽厚、大度、包容和慈祥,袁可仪通过观察来自生活的平民形象,特别强调了弥勒的脸部表情,在细眉细眼、笑口常开、下巴宽厚上作了适度的夸张,给人以亲情平和的感觉。在弥勒的衣饰和布景上,他画得简洁、准确、轻松,从而更好地烘托了弥勒的鲜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