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干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海的大片区域是中国的重要海上疆域。近年来围绕南海岛礁的主权及相关的海上权益争端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中菲黄岩岛对峙是比较典型的矛盾焦点之一。
今年4月开始的黄岩岛对峙始于菲律宾的无理挑衅。黄岩岛所隶属的中沙地区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和避风处,历史上中国对该地区的管辖是有据可查的,但菲律宾无视这些国际准则,上世纪90年代通过所谓议会立法将黄岩岛及相关水域纳入版图,埋下冲突的种子。
黄岩岛对峙发生后,菲律宾采取各种手段,企图颠倒是非,掩盖其挑衅在先的行为,甚至大肆挑动域外势力介入争端,但这并不能动摇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中国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方针,即在原则问题上坚决守住底线,决不做无原则退让,也决不主动寻衅,对菲律宾的无理要求不予理睬,也决不允许其在未与中国谈判的前提下获取任何实质性的好处,迫使其回到谈判桌上来。
从黄岩岛对峙可以看出,围绕南海的主权与权益争端在未来存在激化的可能性。对中国而言,在南海的维权与维稳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中国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域外势力的干预和介入。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无论中国接受与否,域外势力必将成为南海问题的第三方。
最大的域外势力当然是美国,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与南海危机的爆发性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反映了美国利用南海危机介入地区事务谋取战略利益的明显动机。
同时也要注意到,除了美国,其他域外势力如日本、印度等也不甘“边缘化”,两国政要声称要介入南海事务,维护他们所谓的“正当利益”,而日本、印度的这种表态也同样受到某些声索国的欢迎。面对这个局面,中国有必要加大宣示周边政策的力度,坚决反对域外势力对南海事务的干涉,也坚决不同域外势力进行关于南海问题的商谈,这也是中国维权努力的合理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尽管中国与其他声索国的争端一时难以平息,但只要各方从大局出发,仍然有可能维护地区稳定,共同开发资源,因为这是符合各方真正利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