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12年可谓“大选年”。俄罗斯、法国、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都经历了重要选举。这些选举对该国、地区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今年,几乎所有大国都上演了一场场很有看头的交接班大戏:从年初3月5日俄罗斯总统选举,到11月的美国大选和中共十八大,再到12月韩国总统选举和日本国会选举,中间还有4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接班、6月埃及首位非军人总统穆尔西上台以及欧盟国家领导人更替,产生了种种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局。如此密集的大国领袖换班,在当代国际政治记录中极为罕见。
这一出出大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几分门道。其一,世界大国领导人都忙于内政,国内压力远大于国际事务。奥巴马、普京的注意力都集中关注解决国内政治经济难题。美国的“财政悬崖”和量化宽松,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和枪击惨案不断,让奥巴马眉头紧锁。普京虽得到64%的选民支持,但莫斯科和彼得堡两大城市的反对票占上风,“铁汉”也露出了疲惫。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下,大国领袖们很难在世界事务中大展身手,唯有“求稳”。
其二,亚洲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思路却是“由外而里、意在求变”,其中东北亚领导人意向尤其值得玩味。日本自民党首相安倍晋三在强硬姿态下悄悄向周围邻国伸出橄榄枝;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一踏进青瓦台,就把“促进南北统一的第三条道路”作为政策核心;年仅26岁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一面实施卫星发射,一面试探着经济开放的路径。这三位领导人的别出心裁,连同中、美、俄三个大国领导人的沉着应对,似乎预示着一场新的“六方博弈”开局了。
其三,一批国家领导人忙于应付“内乱”,像埃及穆尔西这样陷入政治僵局,会在许多新的“民主国家”上演。另一批国家领导人则因政策工具不灵而来去匆匆,如意大利专家内阁倒台。加上网络政治、街头政治和大国政治的混搭,民粹主义对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影响上升,使他们的政策走向更为扑朔迷离。
其四,世界舆论聚焦中国新一代领导人。11月6日的美国大选日是中国时间11月7日,中共十八大召开的11月8日是美国的11月7日,时差把两个大国的交接班时间变成了各自的同一日期。然而,奥巴马的未来4年对世界媒体已没有太多吸引力,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开局1年却让人满怀憧憬。两国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和决策模式同样具有制度自信,不仅体现经济依存,而且反映着政治互补,这就是新型大国关系的雏形。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总体而言,各国大选给国家、地区乃至世界带来更多机会,这同各国利益博弈和政策负责人的利益观念趋向与执政方式密切相关。看美国,如果被提名担任国务卿的克里获参议院认可,很可能给美国外交注入清新之风。克里担任参议员近30年,外交事务娴熟,目前担任参议院外委会主席。从他过去的表现来看,总体待人友善,人脉广泛,对华态度积极,他将是奥巴马第二任期采取稳健进取的外交路线的可靠操盘手。日本安倍首相上台后也将以求稳为先,谋求与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改善,而普京总统面临国内掣肘,在新任期内也将提升改善与美日关系的重要性。韩国朴槿惠总统上任后,在强固韩美同盟关系的同时,改善周边关系尤其是同中朝日的关系,也将是外交目标。从上述情况看,无论是在东北亚还是在整个亚太,各组双边关系的发展将呈改善前景。
在多边事务中,新的一年欧盟合作前景不甚明朗,欧元区尚未摆脱一些成员国财政失衡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欧元灰色前景。20国集团金融峰会机制没有取得充分进展,在新年中前途难以灿烂。2013年,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还将协调共同立场,环南海国之间的权益纷争不会消退,美国等区外势力可能继续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出台,奥巴马政府推出的“再平衡”政策还将继续发酵。上述这些问题,与各国是否产生新政府没有太大关系,而与各国的实在利益有关。
中美关系总体推进“再平衡”继续引不安
问:中美今年双边关系总体如何?在年底各自完成重要选举后,两国在地区局势、贸易交流等方面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沈丁立:2012年,中美关系总体推进,双方高层访问仍然是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方式。今年2月,习近平访美,受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双方取得积极成果,为增进理解、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进一步夯实基础。
中美关系正日趋成熟。在经贸领域,据中方统计,两国双边贸易今年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双方经济纽带日益加深。今年恰逢美国大选,两党党争空前激烈。美国经济不振,失业未有根本好转,中国因此成为一切美国政治家指责对象。这一年,美国对我国光伏、多晶硅、风能产业相继实行“双反”调查甚至制裁。华为、中兴、三一重工集团关联企业等对美投资,也因被美方指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挫。
在亚太安全问题上,美国的“再平衡”政策继续引起不安,美国继续推动少数东盟国家对我发难。在上月的东亚峰会上,与会方就会议文件是否应纳入“海事安全”发生严重纷争,坚持纳入的菲律宾和越南及后台美国无奈失败。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9月访日时公然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12月,众参两院通过各自版本的《2013年国防拨款法案》,也载入同样内容。预计奥巴马会签署这一法案。但据国务院发言人纽兰的最新解释,法案内有关钓鱼岛的条款只是“意向”,最后实施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这显然给了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回旋余地。
王嵎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习近平年初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提出的外交大战略,也是中国向美国释放的善意和期盼。
但说实话,难度极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霸权战略作祟。以美国一再强调的“亚太军事再平衡”为例,中国人听了很纳闷:亚太军事力量什么时候“平衡”过?一直都是美国占绝对优势。美国实际上并不是要“平衡”,而是“怕平衡”,怕失去绝对优势地位。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球”在美国。美国与中国相向而行,就大有希望。反之,可能还是“非友非敌”,甚至不时发生对抗。
朝鲜政局日趋稳定 中方尊重共同利益
问:去年金正日逝世、金正恩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后,中朝关系今年发展如何?朝鲜12月突然发射卫星引发舆论哗然,这对中朝关系有什么影响?
沈丁立:金正恩上台一年,领导体制逐渐形成。尽管金正日的核心助手已大多离任,但平壤方面政局稳定。朝鲜新领导人着意塑造清新气象,作风亲民,家庭成员有一定的曝光率,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反响。这一年,朝鲜的经济发展没有显著变化,各方在期待它未来采取具实质意义的经济变革。
今年,朝鲜先后两次发射卫星,震动世界。第二次射星成功后,激励了国内士气,提升了当局执政威望,但由于它违反了安理会相关决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来年联合国是否会对朝鲜追加制裁,或是美国新政府对朝加强单边制裁,还在未定之天。“六方会谈”复开仍然面对诸多阻力。
对于复杂多边的朝鲜半岛局势,我国政府采取妥善稳重的方针。中方鼓励朝鲜积极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稳定。我国还营造良好环境,为朝鲜与世界的接触创造条件。对于今年朝鲜两次发射卫星,中方先后指出这一行为有违安理会决议,因为卫星运载工具与远程导弹的发射技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并对朝鲜做法表示不满。同时,我国也指出朝鲜本应具有和平利用太空的权利,但在现阶段这一权利受到限制。中国并不认为增加国际制裁是逆转朝鲜发射卫星的有效措施,而是认为应该采取对话合作的方式,促使各方相互尊重彼此安全关切及共同的安全利益。
中德中法稳定推进 中欧关系曲折发展
问:今年,中国同欧洲的整体关系如何?法国总统换人、左翼政治家奥朗德上台及德国总理默克尔以98%的支持率在基民盟内连任,对未来中欧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叶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虽然欧债危机和法国总统大选是2012年欧洲最重大事件,然而就中欧关系而言,2012年的最大亮点则是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推进和中国与中东欧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
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异乎寻常地两度访华、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在4月赴德国出席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这显示出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国2012年签署了14项协议,其中商业交易价值达大约200亿欧元。2013年德国将进行大选,默克尔再度当选的几率极大,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在2012年的实质性推进无疑有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德国在欧盟中“执牛耳”,因此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如此强化对扩大和深化中欧合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5月,法国社会党主席奥朗德当选总统后并未改变对华政策。虽然奥朗德本人从未访问过中国,但他当选总统后不久就任命法国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燕保罗出任外交顾问,还在当选第二天于办公室接见中国驻法大使孔泉。这无疑说明了对中国的重视。
此外,中国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2012年也有很大的发展。在帮助解决欧债危机方面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一是宣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30亿美元;二是继续投资于欧元区国债市场,包括购买欧元区国债和投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三是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欧洲稳定机制就进一步开展合作进行了积极商谈。很明显,这一切对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具有充分的正面影响。
当然,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依然面临挑战,中欧贸易争端今年有加剧的趋势。欧盟委员决定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两个问题上,中方努力了10年,仍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