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到南京青云巷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幢旧式小楼,砖瓦木结构,我住楼上一层,楼下有一个院子,长着白玉兰、迎春花等树草。客人来时会在院外小巷里叫门,来访的常客便是钱晓华,他用带有金坛地方的口音叫“储老师”。
夏天,我们会在树下摆两张竹椅聊天;冬天,我们团坐在书房的沙发上长谈。
我挂职到金坛县政府的时候,结识了钱晓华。那时,他在金坛县的边缘山区罗村乡里当通讯员。他的新闻稿发在全国大小报纸上,也算是金坛的一支笔。年轻的他也写文学作品,我看过他写的小说,他虽然是金坛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但作品很有想象,具有先锋意味。
因此,南京大学开办作家班时,我便推荐他到南京来上学。这样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他辞了工作离乡就读,另需很多的时间为生计而努力,他一度曾帮家乡的茶场推销茶叶,一度曾在行业杂志社当过编辑。只要有空他就来我的小楼,遇就餐时,一起吃家常便饭,边吃边聊,什么话题都聊,谈得多的是他对未来人生的安排。小钱的生活很现实,肯干,不怕吃苦,但他向往之心很远。有抱负,且脚踏实地,是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小钱决定在南京落脚,并决定开辟他的事业。我们帮他设计,比如开个茶馆,茶馆里的摆设是书,来茶馆多的会是雅客,可边看书边喝茶,可边喝茶边谈书。
小钱办书店了。在茶馆里看书还不如直接卖书给人看。好些年后,小钱的书店越开越大,书店里摆有桌椅,供人喝茶喝咖啡,多少合着我们原来的一点设想。
小钱的书店最早开在南京太平南路,一个门面不大的店铺。我去过书店,总觉那地方冷清了一点,想他独自守在那里,能否赚得到钱拓宽事业、实现抱负?
我几乎没有在他的书店买过书,因为我怕他不愿收我的书款。后来,我的家搬到河西龙江小区,他在河西的新城市广场开了一个分店,我去参观分店时小钱不在,我买了几本书。小钱给我送过书,他知道我喜欢看金庸的小说,有一次年节,上门拜年,送了我一套金庸全集。
住的地点远了,小钱也忙了,他走南闯北地参观书展、精选书籍,拓宽书店业务。他总是过年时或打个电话或持礼登门,来后依然是随茶便饭,依然是聊他对文学与图书的观念与理念。
小钱办店之初,给书店起名“先锋”,就确定他的书店要有高层次与高品味,绝不走低俗的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是不容易走的路,现在的书店门口有他的一句题词:大地的异乡者。他的内心悲凉而坚毅。他有他的守望,他有他的眼光,他不随波逐流,许多学术类、艺术类、文史类、哲学类等非畅销书,在先锋书店里都能找得到。这么走下来,也有二十多年了。
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他的努力终有结果。也不知何时起,先锋书店的影响拓展开来了,常有外地的文友与我见面,就说要去先锋书店看看。文化人逛先锋书店,似乎形成一种时尚。
坐落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旁边的先锋书店,布置得简洁时尚雅致,书架和书桌上摆满书刊画册典籍,椅凳和沙发上静静地坐着看书者。销售的书籍与室内的装潢都显着高格调。书店不只是卖书,还辟出一片天地,请著书者做讲座。来做讲座的多有名家,有白先勇、陈丹青、章诒和、洛夫等。这一点我的感受颇深,我的儿子是一家报纸的文化记者,他的好多篇有关作家、导演的新闻报道都是在先锋书店采访完成的。
在网络书店迅速发展的当下,小钱迎着竞争,继续先锋角色,在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总统府)内开张了以销售民国史书为主的分店,并将在皖南宏村新开另具特色的分店。在电子图书和视听文献日益普及的当下,小钱仍在坚持销售更具收藏意义的纸质书籍。他的先锋书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店,被评为南京文化的地标,成为南京文化的一张名片。
小钱现在也有四十大几了,但他看上去还显得年轻,我还没有改口,照旧称他小钱,也希望他的心永远充满着先锋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