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冷火里爆出热栗子
曹可凡
  曹可凡

  访谈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形态中看似最为简单。它通常没有豪华的布景,没有眩目的灯光,更没有夺人眼球的莺歌燕舞,有的只是主持人与受访嘉宾间你来我往的言语交流,思想碰撞。一档有质量的访谈节目绝非漫无目的的“闲聊”,而是有主题,有逻辑,有见地的“神聊”,有时彼此还会爆发唇枪舌剑的交锋。

  2004年初,年届七旬的王蒙发表了长篇小说《青狐》,再度引发关注。我专门飞了趟北京,和他进行了一次有关文学的对话。在交谈中,除了谈论《青狐》,也道出了对其小说的困惑。譬如,王蒙先生与文学结缘长达半世纪,留下上千万文字,但是,无论早年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还是后来的《坚硬的稀粥》,主题相对单一,基本围绕反官僚,且有重复倾向;小说用语也偏新闻性语言;人物或器物描述大多属于写意画般挥洒自如,但终究缺乏工笔画那样的细致入微。面对一个后生小子如此“咄咄逼人”的提问,王蒙并不以为忤,仍保持一贯的淡定,沉着:“一个人不管写了多少东西,实际上反映的还是自己灵魂里最关切的那一点,主题的重复也就在所难免。不过我一直不断‘翻案’,在题材上求变求新,相互拉开距离。但把我小说语言等同于新闻语言,这点不能接受,像《成语新编》那样的作品,语言特色偏向古典文学;《活动变人形》使用大量河北俚语,而一些描写新疆背景的作品,字里行间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优势。说到细节描写缺乏,这倒是有可能……”作为文学大家,王蒙的豁达与坦荡让我感动。

  幾米,一个用画笔描绘心中梦想的绘本画家。他就像充满童趣的大男孩,用精致的画面和哲理化的文字,引领读者进入漫画创作的另一个境界。见到幾米之前,偶然读到刘绪源《幾米与儿童文学》一文。文章提及幾米《向左走,向右走》与法国绘本画家桑贝《马塞林为什么脸红》之间的关联性。后来找来桑贝的连环漫画一读,果然发现这两部作品有诸多相似之处,画风也十分接近。桑贝《马塞林为什么脸红》里有两个小孩:马塞林和何内。马塞林爱脸红,何内老打喷嚏。他们都为此感到寂寞与孤独。于是,他俩成了好朋友。灰暗的童年生活顿时变得多姿多彩。好景不长,当马塞林度假回来,何内一家迁往他处,留下的一封信也不知所终,两人从此音讯隔绝。若干年后,那熟悉的喷嚏声和通红的脸色,又使得他们在茫茫人流中不期而遇。明眼人不难看出,就故事脉络而言,《向左走,向右走》与《马塞林为什么脸红》如出一辙。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原本少言寡语的幾米显得更加沉默,停顿了好一阵子,才开始说话。他回忆自己喜欢绘画是受桑贝、昆丁布莱克以及布赫兹等欧美绘本画家影响,也承认《向左走,向右走》与《马塞林为什么脸红》故事原型的相似性,但强调用爱情进行包装,故事与人物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两个故事如此相近,是否会让人觉得有拷贝的嫌疑?”我问。“哦,这是第一次想到这问题,我想一想……”幾米愣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缓缓地说:“我这个故事最强悍的部分是‘向左,向右’。任何人看过这个故事都无法忘记这个概念,这也是故事中最棒的地方,太符合一本书的结构形式。‘向左,向右’的概念已超越其他形式。所以,我觉得应该不是在拷贝桑贝。”

  同样,和茅威涛谈论越剧改革时,我们在艺术见解上也产生了分歧。2006年,得知茅威涛即将在上海主演新版《梁祝》。我邀请她来《可凡倾听》聊聊这部新作。我们是多年老友,对越剧艺术本体有诸多共同的看法,她的创新精神让人感佩。但对茅威涛某些观点仍不敢苟同。譬如,她认为有范瑞娟,袁雪芬,傅全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排的《梁祝》情感表达方式已不适合现代观众需求,因此期待自己的“新版《梁祝》能够成为新世纪百年越剧伊始承前启后的开篇之作。事实上,《梁祝》和《红楼梦》一样,早已成为越剧经典,久演不衰。至于一部分作品能成为经典,并不是靠演员、作者说了算,而是要靠观众和历史来检验的。关于流派创新,茅威涛觉得流派诞生是个结构体态,即“声腔十表演十演剧理念”。其实,梳理中国戏曲史可以发现,流派界定主要在于声腔,要形成新流派,就必然要创立一种基本曲调,如施银花的“四工调”,袁雪芬的“尺调”,范瑞娟的“弦下调”。但茅威涛除了一段“浪迹天涯”之外就无其他唱段广为流传。况且,她本身“五音”存在一定缺陷,如“喉”音过重,“齿音”亦不够规范。当谈到谁对自己艺术影响最大时,茅威涛的回答竟是梅兰芳和林怀民,独独缺了恩师尹桂芬。茅威涛给出的解释是,尹桂芬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支撑,是传统的;而梅兰芳和林怀民是引发其精神与思想层面的思考,属创新范畴。尹桂芬在声腔与表演上自创一格。程十发先生曾说他原本对越剧有偏见,但看了尹桂芬的《屈原》后,震撼不已,几乎颠覆了他对一个剧种的看法,还特意绘制一幅《屈原像》送给尹桂芬。忽视尹桂芬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本身就是对越剧艺术史的割裂与误读。这些话题虽然看上去严肃,敏感,但这是两个对艺术痴迷的人的一次较劲,交谈却是在一派祥和气氛中进行,完全没有剑拔弩张,硝烟弥漫。

  总之,主持人与受访者一旦意见相左,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争论却应在友好,坦诚,平和的前提下进行,不应超出学术争鸣应遵循的规则,甚至要以更为宽广的胸怀,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冷火中爆出个热栗子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冬至三曲
冷火里爆出热栗子
后海荷花张伯驹
家园
手工与柴火
登高清风阁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冷火里爆出热栗子 2013-01-12 2 2013年01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