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于1953年7月27日,协定主要内容有:确定军事分界线,建立非军事区;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双方遣返战俘。朝鲜方面一直提议举行会谈,将停战协定转变为和平协定,以消除半岛的军事对峙状态,解决朝美信任保障问题。
美国负有责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赵干城认为,《停战协定》的存在意味着战争状态并未结束。冷战结束后,朝鲜试图走上核武装道路,使得矛盾激化,半岛成为大国博弈的较量场,对此美国也负有一定责任。
数天前,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借美国退役球星的“篮球外交”释放信号,表示愿与美韩重新接触,但未能得到白宫方面的积极回应。赵干城认为,这说明此次民间外交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与肯定,无法等同于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加上美国对朝鲜核试验的强硬态度,以及本月1日起开始的韩美年度联合军演,愈发尖锐的矛盾刺激朝鲜做出此番强硬反应。
并非首次“冒险”
但这已不是朝鲜第一次宣布不受《停战协定》约束。2009年,朝鲜曾因韩国正式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而宣布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2010年,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曾针对美韩联合军演表示,朝鲜将不再受《停战协定》约束。尽管国际社会已适应朝鲜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但赵干城指出,对于朝鲜而言,这种“冒险”行为并不利于解决半岛问题,也不利于朝鲜树立国家形象。
旨在向美施压
朝鲜此番“示强”,对韩国新上任总统朴槿惠“对朝和解”的想法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专家认为,朝鲜并非以恫吓韩国、日本为主要目标,向美国施压才是其真正目的所在。
新华社前驻首尔首席记者姬新龙认为,朝鲜的强硬表态与开战与否无关,目的是想与美国对话。姬新龙说,朝鲜主要还是一手“软”一手“硬”,以“硬”邀“软”。对抗只是途径,对话才是目的,而且最终目的是想跟美国对话。朝鲜的此次外交主攻方向是美国,邀NBA球员访朝、传递信息便是“软招”。
姬新龙分析,此次朝鲜表态传递的信息是:第一,对美国采取的对朝政策不满,发出强硬表态以示警告;第二,朝鲜不想通过原有的协商沟通渠道跟美韩打交道。
赵干城也认为,朝鲜最希望得到美国的肯定,三番五次地单方面宣布《停战协定》无效也是为了向美国施压。据赵干城介绍,朝鲜前两次恫吓后,朝韩双方都曾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但最终均通过磋商斡旋得以缓解。奥巴马政府也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发生重大动荡,但赵干城指出,朝鲜是否是美国对亚洲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朝鲜此番举动是否能引起美方重视,仍需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