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艰难
对于上海的音乐剧从业者和爱音客们来说,2002年是难忘的一年。那一年,上海大剧院首次引进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招生、开课,当年就上演了原创音乐剧《日出》。10年来,海外音乐剧不断出现于上海的舞台,中文版《妈妈咪呀!》《猫》在上海完成本土化改造后走向全国,本地的原创音乐剧尽管陆续推出了《我为歌狂》《鲜花烈火》等剧目,但前行的步履却十分艰难,至今还难以形成气候。
热情饱满
记者了解到,《楼兰》的三组演员,都是上音音乐剧系的学生。尽管昨晚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首场预演还显得有些粗糙,但谢幕时演员们情不自禁地高唱《难忘今宵》,还是让观众不由得心生感动。10年来,上音音乐剧系已培养了数百名毕业生,目前正在演出的国产音乐剧中,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虽然目前国产音乐剧数量不多,走出校园的学生甚至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学生们依然心甘情愿地忘我投入。据悉,去年上戏请来曾在百老汇积累了丰富音乐剧表演经验的王洛勇领衔音乐剧专业,教学实力大大提升。
走出困境
上海歌剧院正在排练的《国之当歌》,也请来了活跃在欧洲舞台的上海籍歌唱家石倚洁加盟。他虽是第一次主演音乐剧的歌剧演员,但他的两位老师廖昌永和魏松,分别于2002年和1995年主演过《日出》与《夜半歌魂》,且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这给了石倚洁很大的信心。昨天刚回沪,他马上投入了排练。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背景下,曾经因经费拮据导致音乐剧发展举步维艰的状况,目前也得到改善。《国之当歌》获得了上海文化基金会的文艺创作项目资助;《楼兰》也获得了艺术实践的经费支持。
路还很长
国产音乐剧正在走出困境,并非等于百花烂漫的春天已经到来。音乐界人士在分析近年来国内音乐剧状况时指出:“中国的音乐剧还处在起步阶段,却已在追求豪华制作的道路上偏了方向。”一些动辄投入数千万元的剧目,搬上舞台后因内容缺少吸引力,连维持生计都勉为其难,只能在流浪式的巡演中逐渐淡出舞台。而作为音乐剧之本的剧本和音乐创作,目前还纠结在“什么是音乐剧”的观念讨论中难辨方向。上海是目前国内音乐剧界公认的发展重镇,不仅拥有丰厚的表演资源,还有日渐庞大的观众群体,但创作和运营实力的薄弱现状要得到改变的路还很长。如果能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激发创作、投资、制作和运营的活力,促使更多视野宽阔的制作机构涌现,那么,国产音乐剧春天的来临,也许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