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战略及其理论体系宣告诞生
1986年4月29日,应张震校长的邀请,刘华清前往国防大学作了一场题为《海军战略与未来海上作战》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刘华清对海军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中国海军战略的基本依据、中国海军战略的主要内容,以及海军战略对海军作战能力、海军兵力战略使用和海军建设的要求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讲解。
实施“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对未来海军作战能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刘华清的答案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能在近海主要作战方向上,夺取并保持制海权;能在必要的时间里,有效地控制与中国海区相连的重要海上通道;能在与中国海区相邻的海区,实施有限的进攻作战和保护己方远海交通运输线的作战;具有较强的核反击能力。
1986年11月18日至20日。由刘华清倡议、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承办的首届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顾委常委、原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朱光亚,国防大学校长张震等高层领导应邀出席;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社会科学院及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空军、二炮等军内外46个单位的85名专家学者与会;刘华清与李耀文联袂出席主持会议。
1987年2月13日。刘华清和李耀文共同签发了海军党委上报中央军委《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与此同时,由刘华清主持制定、并经海军第六次党代会讨论通过的《海军2000年前的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也以海军党委名义呈报中央军委;而研究海军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2000年的中国海军》,则以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名义上报军委总部。3月21日,根据总参谋部要求,刘华清和李耀文再次以海军名义签发上报《关于海军战略问题的简要说明》的报告。
4月1日。根据总参首长指示,总参作战部召集总参军训部、装备部等有关部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军委规划办、海军等九个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专题讨论研究海军党委向中央军委呈报的《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支持海军党委提出的海军战略,认为海军战略的制定与提出是极为适时的和十分重要的,不仅对今后海军的作战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全军军事理论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推动。
此后不久,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等,先后圈阅了海军党委《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战略及其理论体系宣告诞生。
1987年3月7日至4月1日,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会”)第14次会议召开。
比起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举世瞩目的一年一度的联大会议或一月一次的安理会会议,“海委会”召开的这次年度例会,尽管有多达87个国家和18个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但受其所涉事务的专业化和学术性局限,并没引起国际舆论的特别兴趣。但对于中国而言,这次会议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作为“海委会”执行理事国,中国派出以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旨议题,是讨论通过“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该计划首次明确了200个海洋联合观测站的站址、编号和主权列属国,提出了联网观测的一系列业务标准、法律规范和权利义务。
根据“海委会”秘书处提交大会讨论的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列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建管理的其领土主权范围内的国际联网海洋观测站共五个,其中已经建成的大陆沿海站三个、西沙海域站一个,需要新建的南沙海域站一个。
在会议讨论和正式通过“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相关法规文件时,不仅与会濒海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代表对列属中国的五个海洋观测站一致赞同,就连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代表团,对列属中国的标号为74站的南沙群岛海洋观测站和76站的西沙群岛海洋观测站,也均未表示任何异议,全部投了赞成票。而握有会议主导权的本届“海委会”主席,还是菲律宾政府代表团团长!
可以想见,中国海洋局局长严宏谟归国时怀着怎样激动而又急迫的心情。回京后,他除按正常程序向国务院呈报“海委会”决定事项外,还在第一时间面见了海军司令员刘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