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一个星期,在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津津有味地阅读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又满怀兴趣地连续两天来到华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年上海高校巡回展》。我在两张照片面前站立很久:一张是钱学森拒绝署名的信件照片,一张是钱学森请求批评的信件照片。
1986年,钱学森在阅读一位学者的科学论文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位学者在发表论文时准备把钱学森的名字同时署上。钱学森立即回信:“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对的,我决不同意。这不是什么客气,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要说我曾向您提过一两点有用的参考意见,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讲上一句。这是科学论文的原则,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联想到今天的学术界有些教授竟然剽窃同事的科学论文,甚至在学生研究发现的科学论文上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钱学森“拒绝署名”的信件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现在看来,他的“务必遵守!”和“至要,至要!”具有多么强烈的警示性和针对性。
另一封“请求批评”的信件,是1964年3月29日写的。那年的1月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青年教师郝天护写了一封信给钱学森,指出他一篇论文中有一处错误。当时,中国的原子弹和导弹研究进入非常重要的时期,钱学森的工作非常忙碌,仅仅过了两个月,钱学森就回信了,可他在信中仍然写道:“郝天护同志:您在今年1月9日写的信早就收到了,但因有其他的事,未能作答,请您原谅。”钱学森对人的诚恳,对青年的尊重,由此可见。更感人的是,他在信中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青年教师发表一篇文章公开批评他的错误,予以纠正。钱学森写道:“科学文章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为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您以为怎样?让我再一次向您道谢并致敬礼!”
如此热情地请求一位青年教师批评他的一点错误,这是何等可贵的胸怀。中国要成为创新之国,实现强国之梦,希望在于青年一代。钱学森的信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极其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