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16万人的低保对象,竟然排查出了1.6万的“蛀虫”,占总数的1/10!这是辽宁葫芦岛惠民政策大排查的成果之一。
相信这些惠民政策绝大多数落实到了急需的群众身上,但是也不排除有为数不少的措施没有到位,有大量专项资金被挪用,有不少好政策并未落到实处、落到人头,耗费了资源,便宜了“蛀虫”。
问题出在哪里?归纳来看,往往与信息掌握、反馈机制及监管手段的被架空有关。民生投入和惠民政策,涉及领域繁多、部门众多,究竟投入了多少,落实率怎样,在有的地方似乎成了糊涂账。补助到没到位,政策是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需要来自基层的真实、有效反馈,只管栽树不问成活,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监管是堵住好经念歪、肥水外流的终极屏障。从一般意义上看,监管的有效,往往跟群众参与、监督细化、评价有效等有直接关系。
惠民政策在实施前,要向群众说清说透,尽量公开。想办法让受益主体的眼睛盯住;另外,要明确、强化、细化相关主体的责任;在政策实施后,由另外的主体对效果进行中立客观的评估,改变“自己干、自己说了算”的出牌套路。
惠民政策不挂空挡,党和政府的温暖才能送到需要关怀的每一个角落。
(原载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