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青春》,很火。大伙儿是看电影,还是念青春?
谁的青春,自己的心里头不是滚瓜烂熟?一个个圈圈从我脑门上冉冉升起,好像把我吸进了大幕里:一片嫩嫩草坡,一丝扑鼻的香气,一阵燥热……好在,电影不久开场了。
电影的风格不出意外,运镜和叙事更是横冲直撞的水准,可“青春”真是一道护身符,谁会计较?怎会计较?男男女女一根筋地喜欢来喜欢去,热热闹闹。看别的电影我们是挑剔的观众,看这样的电影,我们才成了“我们”。
我们不会在乎个什么逻辑和道理,甚至就是冲着这种久违的蛮不讲理掏钱买票。这样的题材里,人物扁平些、毛糙些、幼稚些,却能让走过青春的人们不可救药——等待、苟且、背叛、离散和重逢,那几个再乏味不过的桥段,也能让我们咂摸出快意、不甘、酸楚的滋味。
谁没个七零八落的青春呢?
说到了青春,连苛刻的影评家都会放低了身段,笑眯眯地乱了个分寸。网上查影评,好家伙,那么多有头有脸的“影评毒舌”,都说这电影里都是他们受用的心经,有人被捅到了腰眼,有人被扯到了神经,有人被戳中了哑穴只管飙泪。“爱一个人要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这等傻气的台词,都有人锥心不已,刻骨铭心。
传说,金圣叹死的时候传给儿子秘诀,说臭豆腐和花生米同食,能吃出火腿的味道,我本来觉得,味觉再怎么退化,也是不会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看,金老是在传授人生机宜,对青春怀旧是每个人的天性,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多少能吃出些“火腿味”。
不知不觉,散场灯亮,感觉举座皆伤。
对此,我朋友对我分析:我们怀念的,岂能轮到当年旧爱?我们放不下的都是青春的自己、自己的青春啊!
其实,现在挺好的,什么都挺好。
但,真要换在了“青春”彼时,我可能也会扛起麦克风,放肆地拥抱亲吻,歌唱颂诗,开怀大唱我的“红日”。
哎,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