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巧了!我住在浦东川杨河边的时候,从家里出发往西,到黄浦江边大约一千五百米;我搬到浦西吴泾,住在月亮河边,往南到黄浦江边大约也是一千五百米。不过,住在川杨河边,我很少往西去黄浦江边玩;住在月亮河边,我几乎天天往南去黄浦江边玩。由附近财大气粗的紫竹科学园区出钱建造的滨江公园,免费对外开放。那茂密的树林,那小桥流水,那动听的鸟鸣,那匠心独运的人工湿地,那沿江铺开的实木长廊,那江面上缓缓飞翔的白鸥,那滚滚东流突然在公园东头90度急转弯往北而去的黄浦江……这里真是太美了,太静了,太舒坦了。
这天早晨,我端坐在90度转弯处的紫藤架下,默默地望着黄浦江。忽然过来一位髯髯白须的长者,鹤发童颜,碧眼有光,令我肃然起敬。我原来知道吴泾小镇总共有24位百岁老人,上个月听吴泾镇长报告,进入2013年后,又增加两位。我连忙起立,请问长者高寿。他抚摸髯须,欣然答曰:“小了,刚过88,江边叶家宅人,浦江一叶,你就叫我小叶好了。”幽默极了!我是刚过68,足足小他20岁,可心态还不及他年轻。叶老出生在这里,老土地了。他告诉我:滨江公园前的黄浦江古时候叫东江,它往东流向南汇出海,是太湖的三大出口之一。明朝永乐年间,太湖下游水患严重,小黄浦容易堵塞,吴淞江水难以出海。而东江之水,因为上海的地势是西南高而东北低,出海亦不通畅。就在这危难之时,我们附近的鲁汇出来个叶宗行,他河工出身,精通水利,毅然上书朝廷:让地势较高的东江改道往北,与地势较低的黄浦贯通;进而开挖范家浜,接通黄浦江,汇入吴淞江口。从高往低,顺势而下,何愁水不入海? 朝廷采纳了叶宗行的主张,命令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叶宗行一起实施“江浦合流”工程。经过20万河工的奋斗,黄浦江面大大开阔,黄浦江水浩浩东流,一举成为上海的母亲河。原来的吴淞江在上海地段则退居二线,名字也改称苏州河。因为叶宗行治水有功,后来被朝廷破格提升为钱塘知县。
闲聊之中,他建议我写一篇《在滨江公园立叶宗行像》。这时候,转角处出现几个拿着带钩长竹的退休工人,他们是专门打捞江边垃圾的母亲河义工。他们默默地十年如一日地保护着黄浦江的环卫,报纸上多次赞扬过。是的,我要写。我要写叶宗行,我还要写这些保护母亲河的义工。太阳照耀在黄浦江上,照耀在眼前的滨江长廊上。我一边散步,一边酝酿着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