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关注乡村教师的教师节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以想象的艰苦
一如既往的坚韧
——关注乡村教师的教师节
郑辛遥
  ◆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郑 洁 

  【嘉 宾】

  张文质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著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

  杨金梅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独克宗小学教师

  习 贞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洛吉小学教师

  瞿 峰 

  甘肃陇南市康县长坝镇教师

  陈秋平 

  湖南省安仁县禾市中学教师

  李 维 

  湖南省安仁县承坪中学教师

  主持人的话

  连续四个暑假,上海不同的市民家庭邀请接待了来自甘肃、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福建等地的乡村教师。这是“爱飞翔”乡村教师来上海参加培训活动中的一部分,应邀“到上海人家庭做一天客”的体验活动,他们通过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提升教学水准。而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公益参与,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可以由此体验到遥远的乡村教师生活——

  A 难以想象的艰苦,需要勇气和毅力

  郑洁:我去看过内地的一些学校,也给四川的中学生上过课,但我们对乡村学校的了解真的非常不具体。能不能说说乡村学校、乡村教师?

  张文质:我只要说一下学校的贫困,也就知道乡村的贫困,也就知道乡村教师的贫困。我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入乡村教师行列,开始关注乡村教育。我的《保卫童年》里面谈到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乡村教育,虽然城市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是城市和乡村教育相比较,确切地说,城市教育是乡村教育的一个样板或者模板。

  去年我到河南讲课,有些学校盖起了食堂,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下雪时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室外午餐,吃的是一块钱的面糊糊,家境好些的,再加一个五角钱的油饼。那是距离县城十几分钟路程的中学。那里的教师薪金2000元以上的很少,而工作时间很长,一般从早上五点带着孩子们跑步,晚上批阅作业到夜里十点钟。

  杨金梅:我从十几年前说起吧。我到乡小的第一天,一个人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从自我介绍到教学要求,到安排对班上同学的活动组织,可台下孩子们始终安静,除了给我明亮眼神,没有丝毫回应,无奈,我只好说“下课”,谁料孩子们也齐齐跟着说“下课”。原来孩子们以为是老师在给他们讲授新课。我几近崩溃绝望,没有料到这般模样……面对一群对普通话一窍不通的藏族孩子,对藏语同样一窍不通的我,哭了……当时的乡小是“一师一校”,整所学校都将由我一个人支撑,没有人分担任何压力,甚至没有人可以说话,不知道在语言不通、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教学。但生性乐观要强的我只能直面现实,寻求解决方法。我先是搬到了独居老太太家中,她能听懂、也会说一点普通话,然后,从最基础的拼音入手结合说话练习,给全校一至三年级一起上语言课。

  坚持了一个学期后,镇里卫生院的医生要来给孩子们打疫苗,那天我意外地听到一个孩子们指着外面说:“老师,男人一个来啦!”语序虽然颠倒,但表述已经能让我听懂,喜悦、欣慰、感慨一下子涌上我心……后来我“全家总动员”,让老公和读幼儿园大班的女儿一起来学校上课。老公来教数学,女儿则教在幼儿园学的歌曲和舞蹈,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我至今很想念“一师一校”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校少了,改善了很多,独克宗小学目前有308个学生,多为少数民族。尽管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难度大,但学生特会感恩,自立能力较强。可遗憾的事也常常发生,上学期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家境发生变故后辍学,而我却无能为力,这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大的痛。当孩子哭着与我告别时,我的心有种被撕裂的痛,当我恳请家长留下孩子继续读书、费用由我来出时,再次遭到了拒绝。我真痛恨自己的无能!

  习贞:读书时立志做教师,“一师一校”任教的这6年中更是成为我人生的转折。

  学校离乡政府有6公里的山路,一路上没有村庄,搭车很困难,所以有机会有车去乡镇府所在地时就必须请人帮助购买好今后几周的生活物品,如果要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完小办事那就得提前出发,走三个小时的山路。每学期开学时都必须请村里的老乡用马匹或是拖拉机把新学期的物资如:教材、学生课本、粉笔、配发的教学物资全部领齐了运回村里学校,还必须买一大箱的常用药品如感冒药、拉肚子的、发烧的。

  学校没有操场,篮球架,学生活动时只能踢踢球,玩捉迷藏等游戏。整个学校3个年级就只有一间教室集中上课,好在两面有两块黑板,三年级坐在教室的一面,另一面由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共同享有。上午轮番交替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则安排在下午,全校统一教学。教师的宿舍和厨房紧挨着教室,自己得烧火、做饭。到了冬天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烤火。

  很多学生长时间不理发,我专门买了理发剪给所有学生理发,还带他们到学校旁的山涧里一起搭了个洗澡的平台,一起用劳动课的时间修了个小水塘用来洗澡。这样一个人的生活、教学,直到结婚怀孕孩子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是很需要有勇气和毅力的,更要耐得住寂寞。

  瞿峰:我的家乡是偏僻的山村,山大沟深,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做乡村教师26年了,每月有80元的代课费,2012年参加全省招考才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我让许多失学的孩子重返学校,因此他们都很尊重我,有一位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我。

  当时学校办在废弃的养殖场里,随着孩子们的增加,养殖场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条件。我岳父不要报酬把自己5.8亩的土地让出来,准备修建新学校。2000年的寒冬,母亲重病在家,而新校园也马上就要竣工了,不幸的是,20多岁的弟弟在帮助看校期间不幸中毒离世,岳父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两个家庭的重担压到我一个人身上,我用80元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家。但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热爱的乡村老师。我们为孩子们烧水、做饭,带生病的孩子就医,呵护孩子们快乐成长,也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无数教师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我只是其中的一个。

  B 乡村里的教师节,温暖而质朴

  郑洁:明天,上海的中小学就要开学了,各校都在准备29届教师节。乡村的教师节是怎样的情景呢?

  习贞:我们学校六个年级总共有纳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等395名学生,由于学生学习条件有限,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学习有较大的局限性,语言障碍成了教学中的一大困难。但是,即使这样,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带着一颗平等、关爱、无私、奉献、真诚的心,去关心、教育、呵护这些学生。教师节通常是全体教职工一起秋游、烧烤、野炊等,也会收到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民政府、学校工会等的慰问和纪念品。

  杨金梅:近年教师节我们都去爱的教育基地——敬老院献爱心,帮老人打扫卫生、关心慰问。我收到过学生亲手制作的爱心卡片、野鲜花,最感人的是去年教师节,早晨一进教室,学生为我唱歌,朗诵赞美老师的诗,并为我戴上亲手制作的花环。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今年的教师节,我还是会和往常一样,先去敬老院献爱心。然后去野外野炊联欢,在无边无际的草地上唱歌、跳舞、交流,享受着大伙儿一起做的香甜可口的饭菜,那该是多惬意啊!

  陈秋平: 每年的教师节我县和我校比较重视,都开个较隆重的会议。部分领导还会到我校看望老师,然后发一些福利表示祝福。收到过部分学生的小卡片,小年画之类的礼物。历年教师节最感人的是部分优秀老师的先进感人事迹。今年的教师节即将来临,除了参加我县和我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外,我准备也和我的学生一起过我们的教师节,祝我班的任课教师节日快乐。

  李维:我的学生都来自农村,3/4是留守儿童,学生善良质朴,尊重师长。遇到困难会找我帮忙,对于他们来说,我亦师亦友。往年的教师节大多数在家人的陪伴下,学生的贺卡中,同事们的互动中度过。去年我校组织攀爬地处安仁、攸县、永兴交界之处的最高峰,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往年发放100元奖金。今年的教师节,我希望可以同几位老师一起攀爬熊蜂山。

  C 乡村学校,需要切实可行的帮助

  郑洁:上海很多市民对乡村教师活动表现出的热心、公益心,志愿者的素养,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一种文化水准的体现。

  张文质:2001年开始,我就着手在福建省乡村学校开展一项叫做“生命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大约十年时间,我每年听课的节数在一百课以上,每次听课完我都会做出评点,讨论。我们去农村最薄弱的学校,这里面有两种东西对我后来的研究很有帮助,一个是带着某种教育的热情甚至理想希望在这里播种,希望在这里促进教师成长,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又是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的过程,通过观察、谈话对话、记录、深思在心中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教育轮廓或者地图。

  郑洁:杨金梅老师,你们那里的学校现在需要怎样的援助?

  杨金梅:去年冬天放寒假时,老师们奋战了二十天,冒着大雪凑钱出力打造旧教学楼!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少年宫”,活动室内容丰富,每周开两节课,孩子们特别喜欢。有小小厨艺厅、感恩室、保护环境室等十个模板!“少年宫”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社会责任感。他们做出来的饭菜特别好吃!我们还做了一个情景教育室,让孩子们学会怎样去医院看病配药,怎样乘坐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环境保护教育这方面我们学校是做得最好的。但由于刚开始启动、经验不足!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物力上我们都很需要支持与帮助。

  郑洁:教育需要智慧,公益也需要智慧。张老师,作为一个城市的市民,给来自那么偏远学校以实在的帮助,如何尽快获知他们的需求?

  张文质:某种优势掌握在你手上的时候,你要学会克制,要更谦卑,谨慎,比如说你表达爱意的时候,都要有某种谦卑。行善也是需要谦卑的,需要得体地顾及对方的感受,顾及对方的尊严。浅薄的优越感,反而造成对人的伤害。让接受帮助的人感到踏踏实实,让他觉得舒适,安全,让他觉得尊重,这个尊重是很自然很温暖很人性的方式。

  有时候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其实是蛮难的一件事。许多乡村老师都说,看到那些负责的志愿者,那么热情,那么全身心地投入接待工作都很感动。当一个人这么直接地感受到他人、陌生人毫无利益的人所表现出的热情、诚恳谁都会感动温暖。但我要说,当我们付出心力、爱、金钱的时候,一定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只要你走进农村,只要你走进无数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教育生活,看到那些乡村的孩子,其实从你的天性你的文化你的价值观中就会生长出一种慈善的心,或者公益的责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难以想象的艰苦 一如既往的坚韧
新民晚报谈话/星期天夜光杯B10难以想象的艰苦
一如既往的坚韧
2013-09-01 2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