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多次近距离考察纽约曼哈顿的五马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东京银座等国际大都市一流商业中心地区,对它们的繁华留下深刻印象,它成为我调任徐汇区区长后主持建设徐家汇商圈的重要参照。
徐家汇是徐汇区的中心和窗口,是上海乃至全国近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聚居的地方,也是半数郊区和苏、浙、皖、赣等地民众进出上海的枢纽,当时每日流动人口已超过十万。但城区形态陈旧,建筑物大都因陋就简,商业犹如连片衰败的“林家铺子”。当年日本游客有过这样的评价:“徐家汇面貌在20年代的日本也曾有过。”
上海解放后,历届区委、区政府都曾将改造徐家汇放上议事日程,但由于高度集中统一的旧体制,区里连盖一个食堂、搭一个厕所,都要遭到批评,只能不了了之。我们这届区委、区政府为了振兴徐家汇商业,在1987年召开一次商业研讨会,请厨师烧了一餐中饭招待与会者,却不料被市有关部门书面通报批评。
1990年春天,中央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目标。我们徐汇区委、区政府领导集体深受鼓舞,邀请国内四家知名建筑规划设计院,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商业中心模式,制订徐家汇地区现代化竞争性规划方案。经综合各个方案的优点,形成空间开阔宽广,楼群错落有致,城区设施优良,通信装备先进,绿化环境优越,商业繁荣兴旺,商务设施一流,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区详细规划方案,上报市府,很快获得批准。倪天增副市长称赞这是上海第一个包含天空、地面、地下形态健全的城市规划。但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规划贪大求洋,超越了一个地区性规划的标准,兴建项目仍须逐个上报审批。可那些项目都成了入海泥牛,毫无消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92年早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信息传来,我似乎见到了曙光。那一天早上,我直奔“康办”向吴邦国书记当面报告徐家汇商圈开发建设的规划。邦国书记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会同副书记陈铁迪、陈至立,秘书长王力平等负责同志,深入到徐汇区召开书记现场办公会,当场批准徐家汇第一批十大项目的兴建。事后,徐家汇现代化整体建设的方案,经由十个国家百位专家的研讨、修正,再经市委、市府审定,赶在20世纪内分三批新建280万平方米的新颖建筑物,这一系列项目犹如颗颗明珠环绕徐家汇,相映生辉,光鲜夺目。
当时,市委明确指出“乘地铁,逛徐家汇”,要成为上海现代化四大景观区域之一。新建的徐家汇地标性建筑物是港汇广场双塔楼,它的高度,是上海历史上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与80年代新建最高建筑物波特曼酒店的两店高度之和。为了建造这座双塔楼,取得国家气象总局和上海市局的大力支持,把设在徐家汇已达百年的气象监测装置,迁移至东海之滨。当我再次向国家气象总局邹蒙竞局长致谢时,他说:“徐家汇现代化了,上海新的气象装置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现代化了。埋单由地方政府——徐汇区出资是第一个,我要感谢你啊!”
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日子里,我们从加大对外开放度着手,加快改革进度,以加速徐家汇现代化。数年间,奇迹频频出现:经中央批准上海第一个合资商业企业——东方商厦诞生了,上海第一家与境外合作的商业企业——沪台合作太平洋百货公司现身了,被媒体誉为上海第一艘商业航空母舰——港汇恒隆广场建成了,上海第一家商业内资企业总经理去国际上知名百货公司实习回来老店新开的六百亮相了。随即,雨后春笋般的现代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公司、主题商厦、专业市场、大型超市和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型商店一千余家,在徐家汇区域内同地而生,同地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