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朦朦,秋风习习的清晨,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兴国路、华山路骑行到徐家汇,再沿着虹桥路、中山西路,骑行到中山公园。一个圈子兜下来饥肠辘辘,汗流浃背,此时不过早上七点多钟,马路上行人很少,空气格外新鲜,带着一身汗走进永和大王,叫上一份热气腾腾的豆浆配上一根炸得焦黄松脆香气四溢的油条,那感觉只能一个字形容:“爽”!
我是从两年前又开始骑上久违的自行车,那时我的办公室换到了徐家汇,开车去一是路堵,二是停车费贵。每当我在华山路上被堵得前后不能动弹的时候,看着车窗旁的自行车飞驰而过,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羡慕之情,于是,我也从车库里找出了积满灰尘的自行车,擦去了灰尘和油腻,又成为了我的“新坐骑”。两年骑下来,我感觉日常骑车至少有三大好处:
第一,锻炼了身体。刚开始恢复骑车时,没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有一次骑到外滩,居然路上休息了两三次。但坚持骑了三个月以后,我感觉又回到了二十多岁。骑了两年自行车下来,身体的状态越来越好,精神状态也越来越有活力,连伤风感冒都很少了,医院大门也没迈进过。
第二,个人碳排放量越来越少。我现在除了到远郊和外地之外,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开车,都选择坐地铁加骑自行车的环保出行方式。说心里话,刚开始从开车改为骑车,碰到同学或亲友,他们往往会用怀疑的眼神打量你,会觉得你是不是混不下去了,才沦落到下岗工人的地步。眼下,开车,开什么车,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当官的和经商的朋友,聚会时没有开车来会觉得很没面子,丢了份儿。尽管他们嘴上都知道骑自行车的好处,但很难放弃开车而改为骑车。从这个角度认识问题,政府官员,应当率先放弃开车,改骑自行车上下班。如果他们都做到了,老百姓岂有不效仿之理?
第三,看到的沿途风景妙不可言。我开车十多年间,沿途新开的小店,千变万化的绿化小品,日新月异的建筑之美都是一掠而过,无法仔细品味。连和朋友的聚会,都必须选择有停车场的餐厅,根本无法顾及那里的味道是否美妙。改成骑车以后,我走大街穿小巷,寻觅藏在弄堂深处的特色风味餐厅,有很多可遇不可求之处令人毕生难忘。看过《重返普罗旺斯》一书的朋友们也许还记得作者彼得·梅尔说过:“星期天骑自行车在普罗旺斯市场里转悠是最让人舒服的生活方式。”其实,在上海特别是昔日的法租界骑车转悠也是一种十分舒服的生活方式。
比如骑车从淮海中路汾阳路开始向南骑行,第一个看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这里诞生过“音乐大师”贺绿汀、周小燕,音乐学院的斜对面就是旧中国上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官宅;向南行至汾阳路150号则是当年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白崇禧的私宅,大名鼎鼎的作家白先勇就曾在这里生活过。骑到东平路9号,这可是宋美龄和蒋介石新婚时的住宅……
骑车好处之多,难以一一细述,而且在上海骑车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哪一天,也许您也会重新加入这个有趣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