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却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平日里非常节俭的老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掏钱去买那些昂贵的保健品呢?那些保健品推销者又为什么会让老人觉得“比亲人还亲”呢?
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层出不穷,保健品营销过程中欺骗的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 以“咨询义诊”为名设置陷阱。
■ 设置“温柔陷阱”诱骗消费。销售商们往往抓住老年人渴望亲情的心理,在销售时故意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气氛。在那些“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上,一些年轻销售人员不断往来于老年人之间,贴心地为老年人按摩捶背,每天赠送小包保健品,和他们交朋友。在交谈中,销售人员记下老人的电话与家庭住址,隔三差五地与老人通电话,有的还上门走访,嘘寒问暖,“顺便”推销一下产品,显得人情味十足。在这些“温柔陷阱”内,老年人会逐步放松警惕,加之年纪大了身体多少会有一些慢性病,在经销售商的软磨硬泡下,不少人会掏出平时省下来的钱,花几百元、几千元去购买一些功效不得而知的保健品;
■ 以“免费风景游”为名设置陷阱。不法商家抓住一些老人无人陪护、独居寂寞等特点,组织老人参加活动,趁机推销产品。他们往往免费邀请组织老年人参加周边地区风景一日游,用专车接送、免费餐等“攻心策略”诱导老年人,让老人觉得盛情难却,然后购买保健品;
■ 利用现身说法博取老人的信任。销售商们请一些“专家”前来授课,有的还雇“托儿”写感谢信、送锦旗、争相购买,制造“购买者甚众”的假象,骗取老年人的信任。为了规避执法部门的监管,有的还假模假样地在讲台边上放上一块“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的牌子。有了这些玩意儿,不少老年消费者容易被忽悠得晕头转向。
老人容易被骗,有种“投桃报李”的心理:接受了人家好处,觉得不好意思,就通过买对方产品的方式作为某种形式的酬谢。另外,老年人在情境中往往具有被动性,“看到很多人买了,宣传多了,也会跟着买”。
那么,骗子无孔不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
首先是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次,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的报道,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
第三,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防止受其蒙蔽。
最后,老年人有病要到正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药店去买。买保健品一定要到信得过的商店、超市或保健品专卖店购买,以免买到掺假或高价保健品,危害身心健康。选购保健品时,不要盲目随着广告走,而应根据健康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此外,要懂得保健食品不是药,而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只有掌握了保健品的基本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花钱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