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个春天,趁着去青岛出差的间隙,我来到环境幽静的莱阳路8号青岛海军博物馆,参观了退役的105号导弹驱逐舰。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周边环境日益险恶,为了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急需一批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护航军舰。然而,当时中国海军装备的苏制驱逐舰续航力无法胜任,而且数量有限,海军提出需要建造一批导弹驱逐舰,以便为远航南太平洋的海上测量船队护航。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计划。于是,被命名为051型的导弹驱逐舰投入研制,105舰便是051型导弹驱逐舰的首舰,于1972年7月19日正式编入北海舰队服役,舷号223。1974年舷号调整为105。1986年海军舰艇命名条例修改后被命名为济南舰。
登上这艘排水量为3250吨(满载排水量3670吨)的驱逐舰,舰艏的130毫米双联装主炮映入眼帘,后面是一座双联装的57毫米舰炮。经过舰桥,再往前走,便是两座三联装导弹发射架。虽然,我早已从杂志、网络上熟悉了它们,但它们粗壮的身躯、威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时,依然让人感到震撼。051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一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以制海作战为主要目标,它强大的反舰火力就体现在装备6枚“海鹰”导弹的这两座三联装导弹发射装置上。
105舰的艉部,是直升机平台与机库。直升机平台有半个篮球场大小。1987年年底,这里原先的130毫米双联装主炮、防空舰炮和反潜深弹装置被拆除,改建为直升机平台与机库,可以搭载两架直9A直升机,105舰遂成为051型驱逐舰中唯一具有载机功能的驱逐舰。
服役三十多年,105舰战风浪,闯大洋,写下了辉煌的历史。1979年8月2日,邓小平登上济南舰,乘坐军舰长达6小时,进行了海防视察,并欣然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服役之后,105舰承担了一千多项装备试验与科研任务,被誉为“现代化装备试验的开路先锋”,中央军委授予该舰集体一等功。
有一次,105舰奉命进行适应性试验。这是一种破坏性试验,要在9级风浪中进行。试验那天,海面上刮起了10级大风,巨浪滔天,像猛兽般扑向105舰,舰舷的铁扶手都被打断了,舰体剧烈抖动。全舰官兵与参试的科研人员众志成城,抗风斗浪十多个小时,圆满完成了顶浪、顺浪、旁浪、停车等13种状态下的试验。
由于受当时设计思想的限制,加上处于“文革”期间,强调艰苦朴素,因此105舰的生活设施简陋,做饭和就餐只能在甲板上进行,淡水柜容量也不足。105舰于2007年退役,被转交青岛海军博物馆,在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领域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