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的都市,寻一方静土或乐土安度晚年,异地养老的潮流渐起。江西宜春温汤、广西巴马、海南三亚、山东威海、浙江安吉,是上海人去得较多的养老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3至5万人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季或夏季前往这些地方生活,不少人在当地购置房产,常住者也有,但不多。
异地养老,需革新观念,中国的老年人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实属不易。守家在地的传统养老思维,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理念,医疗报销上的种种牵绊,让许多老年人举步不前。在中国,它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养老方式,政府也从未以此为方向加以引导。但它不失为一种特别的养老选择,借用一句过了时的流行语———这个,可以有。
养老,不能希冀政府通过一揽子计划立竿见影,也不能寄希望于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它需要民间各种有益尝试和政府有序推进。异地养老,算是其中一种。江西宜春温汤养老模式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介入,其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可资借鉴。
江西省宜春市温汤镇,距离上海约930公里,乘坐动车需7个半小时,明年高铁通车后,从上海到宜春缩短至3个多小时,今年8月刚开通的航班,一个半小时可达。
从2003年起,许多上海老人与这个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目前为止,每年一两万上海老人像候鸟一样来往于温汤和上海之间,两千余户在这里购置房产,其中少数人常住于此。在温汤,这些上海老人被称为“新温汤人”。
十年时间,一座远离上海的小镇如何演化成上海人的养老聚集地?他们与当地发展有何良性互动?两地政府间的异地养老合作经验能否推广?
古井边免费泡脚
公交车从宜春市区出发,约半个小时抵达温汤镇。小镇风景甚好,四周小山环绕,远望郁郁葱葱,一条仿古街道伸向镇中。2005年,宜春市设立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温汤镇是其下辖的一个镇。
道路两边的商铺大都挂着泳衣、摆着花花绿绿的塑料桶,路上随处可见拎着水桶、拿着毛巾的老人,不少人还拉着一辆小拖车,上面架两只水桶,桶里放一只塑料水瓢。老人们去的地方,是镇中心玉盘广场边的一口古井,这正是温汤镇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数万老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意不在山水,而在温泉。
古井边的长廊和凉亭里,坐满了取温泉水泡脚的人,有住在这里的外地老人,也有游客。旁边的小广场摆着上百张彩色塑料椅,每个椅前放一只木桶,那是温汤本地人开的营业性泡脚店,生客10元,熟客5元,不限时,有服务人员从台阶下的
古井为客人拎水上来。
更多的人选择免费自助,经常来泡脚的老人大都坐在古井边的长椅上,守着下方那口两米见方的井池泡脚。泉水热气上涌,咕嘟咕嘟冒着气泡,池中可见碧绿的水藻。
井边不时传来熟悉的上海话。正在泡脚的姑嫂俩一个姓汪,一个姓任,都是上海退休工人,60岁。2009年嫂子来温汤游玩,喜欢上了这里,便花20万元买了一套48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好后,每年都来一两次,住上个把月再走。早上、下午各泡一次脚,晚上在家泡澡。温汤镇中心附近小区都有两套进水系统,冷的是山泉水,热的是温泉水。姑嫂俩没觉得这里是外地,到菜场买菜,身边到处都是上海人。有的上海老人选择到这里租房子住,每月1000元到1500元不等的租金,几个人分摊,住段时间就走。她们俩还是觉得,自己买房子更有在家的感觉,即使每年空关八九个月也不要紧。小姑子尝到了泡温泉的甜头,困扰多时的关节炎,泡了之后感觉好多了。但是要让她们在这里长住,她俩都直摇头。
“太远了,小孩怎么办?这里生活到底枯燥,人除了生存总还有其他需求吧?”嫂子说着,把毛巾敷在膝盖上,“等老到跑不动了,再把房子卖掉,就好了呀。”
九旬妪乐不思归
在宜春市明月山旅游管理委员会前两年编写的一本《硒温泉》宣传小册子上,记录了几十名外地老人在此常住的养老故事,其中年过九旬的上海老人李玉梅最引人注目。管委会工作人员李会洁说:“来的时候,老人是被抬来的,必须要保姆照料,现在一个人住着,每天自己进进出出,让她回上海她都不回。”
按照册子上留的地址,记者找到了国际公馆李玉梅的家。第一次是中午时分去的,老人不在家。下午三四时许,记者再去时,房门已开,隔着一道纱门,可以看见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
“谁呀?进来进来。”老人看见门外有人,热情地招呼着,声音不高但很清亮。她说,开始还以为是楼上邻居来看她了。
老人躺在床上,和记者聊了足足两个小时,滔滔不绝。她1921年出生在青岛,16岁时去了上海的一家工厂,1972年退休。来温汤前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手术,行走困难。8年前,女儿李新华在温汤买了房子,劝她来这里养老。初来乍到时,女儿、女婿、妹妹一起陪着,连背带抬把她弄下火车。起初请了个保姆照顾她,每天带她去泡两次脚。后来保姆走了,她就自己做饭,邻居帮忙买菜。一个人不敢出去泡脚,就在家里泡,泡好了推着轮椅出去玩,她的“玩”就是在路边坐两三个小时。
“现在腿不疼了,敢走路了,脚上原来长的大泡也没了,头发还开始黑了。”老人家拨开银发,让记者看黑色的发根。
邻居对老人十分照顾。楼上一位八十多岁的南昌老人,每天下来看她两次。另一名深圳来的中年妇女,买一只鸡总分她一半,说话间,她正好敲门,送来一碗杂粮粥。物业部门也很细心。老人每晚8时睡,12时起来小解,要是哪天到了12时灯没亮,值夜班的保安就敲敲窗。老人起初以为是蝙蝠,后来保安说,怕老人家没起夜,憋坏了身体。
(下接A15版) (上接A14版)
女儿不放心,每月都坐动车来一两次,给妈妈洗澡。前不久,发生了一次意外。老人洗床单被套时,不慎滑倒,跌在地上爬不起来。时值中午,她怕影响邻居休息,没喊人,一直在冰凉的地上坐到下午三时,楼上老人下来时,才发现她坐在地上。李玉梅一开始没敢告诉子女,后来说了,子女和外孙都急着要来,被她劝住了。
采访当晚,李新华又来了,照例给妈妈带来两大箱吃的,老人自己吃得少,经常送给别人。“妈妈说要在这里活过100岁。”她笑着说。
缘起于一次出差
上海人到温汤置房养老,自2003年开始,随后越来越多。当地有上海人开发的楼盘,休闲公寓、国际公馆、龙泉小区等多个小区中,上海业主占60%至70%。至于到底有多少上海人在当地买房,每年有多少上海人到这里来候鸟式小住,温汤镇和上海市都没有统计过具体数字,也很难统计。浦东新区老年协会会长黄幼兰说,候鸟有一两万人,买房的可能有两千户,常住的有三四百人。
从黄幼兰口中,记者大致知道了上海人到温汤养老的缘起。2003年前后,南汇统计局一个姓查的办公室主任到宜春印刷统计表。需要等一个星期,工厂就建议,与其在宜春市区等,不如去15公里外的温汤镇等。他去了之后发现当地水好、空气也好,回上海后便动员南汇老板去开发。大团镇几个老板动了心,前往温汤镇考察后,决定大力开发房地产,龙泉小区和国际公馆就是那时建的。
“当时温汤基本没有房地产,土地很便宜,开发成本低,建好的房子每平方米只卖400多元。”黄幼兰说。那时,温汤人的旅游意识也很缺乏,上海人去了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块宝地,搞起旅游业,后来很多旅游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李新华用自身经历讲述了温汤房地产升温的过程。“我有个领导先在这里买了房,每过一小段时间就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现在500元了、800元了、1000元了,起初我没动心,后来看了半年时间房价翻了一倍,就来买了两套。”当时4万元买下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前段时间她以34万元的价格卖掉了。现在,温汤的房价每平方米均价已达8000元。
除了房价,温汤镇的面貌也因上海人和全国各地来的老人而改变。小镇常住人口翻倍,道路拓宽,去年新修的明月大道直达宜春市区,新建了玉盘广场,广场文化随之兴起。上海人将广场舞带到了温汤,现在每晚有好几百人在广场上跳舞。温汤镇政府的组织干事兰花说,以前温汤人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打麻将,现在跳广场舞好像上了瘾一样。
“唯一不好的是菜价高了。”兰花说。
两地政府常交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温汤的上海人开始自称“新温汤人”。前年,这个名词写进了温汤镇政府工作报告。
“新温汤人”有事就找镇政府,其中最多的是去提建议,内容大多涉及温汤镇的规划和建设。比如,有人建议,明月山不要急于申报国家4A级景区,因为游客来到3A级景区,却享受了4A级的服务,感受会更好;有人对新改造的温汤河有看法,认为穿过一家度假酒店的河道过窄,万一发洪水,容易损坏建筑物,应当拓宽河道……
浦东新区的人最早住进温汤,现在“新温汤人”中的浦东人也最多。自从2009年起,浦东新区区政府和温汤镇政府开始了政府间的交流与互助。黄幼兰说,上海人在这里得到了好处,应该回报当地,向镇政府提出帮扶意向。镇政府说,那就帮一下温汤中学吧,那里至今没有电脑班。于是上海就有老板出钱,帮学校建起了一间很好的多媒体教室。虹口区有个退休小学校长在此地养老,帮学校联系捐赠了很多课桌椅。温汤镇政府也非常欢迎和感谢上海人,在建设用地的批复和老人购房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
“新温汤人”中有的是亲朋好友,有的是古井边的新相识。在远离家乡的养老地,老人们成了彼此的依靠,像李玉梅得到邻居们的照顾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温汤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金阿姨”,大家说,咱们上海人在温汤,有事情不找民警,要找金阿姨。
金阿姨名叫金秋梅,浦东周浦人,今年62岁,2006年在温汤买了一套房,和丈夫长住下来。金阿姨热心,别人有事都喜欢找她帮忙。她家里存着几十套钥匙,都是买了房不常来的上海人托她保管的。来之前给她打个电话,金阿姨就去帮忙晒好被子。她还帮15户人家管理出租房,给新来的上海人当导游更是常有的事。
政府服务和民间自发服务在2009年对接起来。2009年11月,浦东新区老年协会在温汤设立的接待站挂牌,将金阿姨和另一名上海人谈老伯发展为志愿者,为在那里的上海人提供服务,不局限于浦东人。接待站设在龙泉小区,虽然更多时候的功能像老年活动室,但也让那里的上海老人多了几分家的感觉。至少,有事的时候,找得着人。
异地养老非主流
针对异地养老的老人,浦东新区老年协会以服务为主,兼顾引导。比如观察到温汤镇本地居民没有肥胖症、近视眼,几乎没有癌症病人,便有意识地组织患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的老人前去休养、体验。对异地养老的最大障碍——医保问题,他们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希望在苏浙两省和山东、江西部分地方统筹。
从温汤经验开始,浦东新区老年协会尝试摸索异地养老模式,目前在三亚也建立了接待站,还去山东威海和广西巴马考察,了解上海人在当地养老情况。
选择异地养老的人只占上海老年人总数很小一部分。以浦东新区为例,68万老年人中,约2万人参与候鸟式养老或长期异地养老。对异地养老,不少老人顾虑甚多。一是单家独户出去心里没底;二是费用上有困难,路费和房屋租金难以承受;三是子女不放心老人远行;四是有的老人还要在家帮子女带孩子。在古井边,不经意间就听见老人们的对话——
“一听到电话铃响就心惊肉跳,没办法,家里还有老人,万一生病了我们就得立刻赶回去,住得不踏实啊。”
“哪能长住,儿子做生意忙,我还要回家帮他带孩子呢。”
对异地养老持怀疑态度的上海老年协会会长孙鹏彪说,上海人到温汤、三亚或苏浙养老,旅游成分更重。只要没有常住,无论去一个星期还是三个月,本质还是旅游。所以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关注,但要不要提高到一种养老的形式,还需慎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章晓懿则认为,老年人自然转移到外地集中居住,政府公共服务配套如果能跟上,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按浦东新区福利支付水平,拿到外地服务老年人,压力会减轻不少。她说,政府做什么用不着千篇一律,迎合老年人的需要,力所能及地提供服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