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就近入学的原则,已经变形;想进个好点的初中,战斗,最早得从一年级打响。
“什么是幸福?能来我们学校就是人生的幸福。”北京某初中校长,曾在开学典礼上这样说道。台下迎接他检阅的,都是刚刚度过小升初的学生和家长们——这场战争的获胜者。
“坑”里的厮杀
作为主力军,正面迎敌的“坑班”生数量众多,伤亡惨重。坑班,即优质初中为选拔优秀生源,自办或与教育机构合办的培训班,面向小学生,考试主要以奥数为主。在“坑班”中成绩优良者,可以绕过公开的电脑派位,率先被录取。
在北京,这条路径并不合法,但畅行无阻多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我们一年级开始学奥数,已经学了五年。”王辉这位家住海淀的老北京,本是个慢性子。提前参战,是大环境生生逼出来的。儿子今年五年级,所在学区片儿里,有几所优质中学。但刚升小学的第一学期,班上就有不少同学报了奥数班。一些信息灵通的家长告诉王辉——据小道消息,好学校的电脑派位名额极为有限,别指望了。进“坑班”占个名额,通过考试选拔才是王道。奥数班,则是为进入坑班打基础的预备役。王辉沉不住气随了大流儿,开始带儿子学奥数。他至今记得首次上课的场景。某培训机构小课堂的头三排,一帮丫头小子或好奇或迷茫地听老师滔滔不绝。倒数后三排,是一帮中年人正刷刷做笔记,都是陪读的家长。王辉也像模像样听了一阵,只感觉头晕脑涨,差点打起瞌睡:“我是学艺术的,简直是听天书。”有了自知之明,他此后都站在楼道里等了。随后的两年,奥数就成了周末和假期的必修课,“大家都在学,停一个星期,就会被落在后面。”他坦言,自己还不算负责任的。某些家长会准备几个粉笔头,一旦孩子课上走神或打瞌睡,便扔过去,百发百中。一个孩子学得不太好,她母亲会从教室一直跟到厕所里,唠叨学习成绩的问题。好在儿子的成绩基本能维持在奥数班前两名的水平。三年级的时候,为提前适应小升初的节奏,他托关系让孩子旁听了一所牛校的坑班课,并和五年级学生一块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他回忆,“没关系,先找找感觉,发现差距再提升。”他开始加量,儿子还同时上两个奥数班和两个英语班。“我们只是一般水平,同时学六七个班的比比皆是。”在论坛里,他曾看到有网友发帖抱怨:一年里为小升初支出了近3万元,“占坑”用的1.5万元基本上白花了。随后引得一大群家长集体晒账本:有花10万的,15万的,还有20万的,大部分都超出家庭收入的一半,还有超过80%的。“知足吧!你还没进入正式节奏呢。”有家长留言道。
五年级时,战斗打响。家长们成了劳模。上课的时候孩子打个喷嚏,家长能知道是感冒还是粉尘刺激,抽纸、擤鼻涕然后扔进纸篓,一气呵成,孩子根本不用动,继续听讲。一个牛孩次次考第一名,他妈妈说是孩子聪明,没怎么操心。后来王辉才知道,该牛孩每天睡前要做60道数学题。而另一个孩子,平日里学习成绩特别好,某次发挥失常,不满意的母亲在班上当众打了他。此后,那孩子一到大考就说脑袋疼,窝在家里不去考试。拼刺刀的同时,一场情报战也暗地里进行。因为教委的“禁坑”令,今年的很多“坑班”都更为隐蔽了。有个家长,报班的时候逢人便反复地强调,自家孩子基础不好,“跟祥林嫂似的”,可每次都考得名列前茅。另一位家长对外宣称只报了一个班,可王辉又在另一个坑班里看见她,对方这才尴尬地说了实情:从去年九月到现在,孩子天天晚上学到12点。“你去看吧,这些孩子们身材要么就瘦得跟竹竿似的,那是累的;要不就特别胖,天天吃完了就坐着学半天。”王辉说,“就为了拼一个十分之一甚至更小的几率,上一个牛校。”这位父亲打包票,现在坑班里,100个学生有20%身心健康就不错了。
以前,儿子的理想是科学家,现在想法变了。“我以后想当奥数老师,一年能赚个几百万。”他告诉父亲。
马琳的儿子,走的是“全面发展路线”。
孩子暑假后升入六年级,正天天在家上学而思的奥数网校。有个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反复推荐过一个一对一的教程,1000课时18.8万元,吓了她一跳,没敢报。去年八月份全市禁奥,她就把一些奥数班停了,让孩子自学杯赛的教程和试卷。她印象深刻的是,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基本得写满足足一张A4纸”。四年级的时候,孩子凭自学拿过奥赛学而思杯和迎春杯的二等奖,还完成了剑桥英语等多个英语考级,巨人杯语文竞赛的一等奖——但这位母亲认为这样的成绩还难算拔尖。
她手中还有其他底牌。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孩子就学手风琴,拿过市级比赛幼儿组的二等奖。启蒙老师是北京市手风琴协会会长,曾在08奥运、60年国庆现场进行表演。后来又请首师大和戏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做过指导。现在孩子手风琴到了业余七级水平,但目前想通过一些学校的特长生考试,还有点悬。
在北京,如果孩子有文艺、体育的特长,可以通过特长生这个路径,优先被好学校录取。孩子二年级开始学围棋,7月份参加了每天半天的围棋集训,刚刚去外地参加围棋升段赛,拿下了四段。“有很多冲段少年,单独请老师,一小时1000块,2000块一节课玩儿似的。”她说。为了提升水平,他们观摩过几位国际知名围棋名家的教学过程。但孩子告诉他,太深奥,很难听懂。她听说,有个拿下马晓春道场第一名的牛孩,后来跟他爸爸说:“我学不下去了,我脑袋疼。”这位父亲心疼不已,放弃了围棋这条路,转而进了“坑班”。还有一个进了区乒乓球体育队的孩子告诉父母,教练要求,每天必须练到鞋里能倒出汗水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