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文革”后酝酿复刊的新民晚报社,亲历了赵超构、束韧秋先生等一代老报人带领一群娃娃兵,参与了这份报纸在新时期从无到有的创业与奋斗。之后,丁法章总编率领新民报人,又创下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辉煌,堪称那个时代的报业奇迹。1998年,在文新报业集团成立时,我受命为晚报记录这段历史,撰写了《生逢其时——新民晚报复刊16年纪实》一书。回顾过往,十分感慨,在结束语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从1949年解放后,《新民晚报》作为一张被保留下来的私营报纸,演变为社会主义的晚报,直到“文革”中被迫停刊,出版了16年。而在她停刊16年之后,谁都认为她已经无法复生的时候,却又在1982年重新出版了。尔后的16年,在她经历了空前的大发展之后,转眼又成了“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成员。16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极其短暂的一个瞬间,对于一个民族或许是一个朝代,对一张报纸是一个阶段,在个人也许就是一生中的美好年华了。中国语文中有个优美的词语叫做“二八年华”,用来形容16岁的妙龄少女。《新民晚报》与这个数字有着不解之缘。过去的16年在她历史上是最灿烂辉煌的年代,也是今天还在为之奋斗的新民报人最难忘的16年。未来的16年会是怎样一种情景,这不仅是新民报人,也是所有关心、爱护这张报纸的人所关注的。
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
今天,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了,顶层设计给报业经营“松绑”,新民晚报恢复了事业法人单位身份。面对读者的分流和严峻的市场考验,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更有作为,是我们这些新民报人应该思考并为之奋斗的。
本报记者 姜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