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少年巴比伦》是路小路的青春成长启示录,那《花街往事》则更像一部前传,一部解释何以会出现路小路这等人物的寻根之作。与路内前几部小说相比较,这部前传结构更恢宏,人物更多,关系更复杂,时间跨度更长,精神层面的东西更丰沛,追问也更彻底——世事如何变化,历史如何被书写,怪诞和传奇如何存在,路小路们是怎么长大的!
《花街往事》是一幅家族群体画像。“路小路”家族成员个个鲜活,个个有趣,路内用人物串起整部小说,以中篇方式勾连前后,一个人物写一章。他小姨是红卫兵女将,女汉子一个,穿着军装,背着步枪参加“文革”武斗;他姐姐修长美丽,偷牛奶,偷气枪肆无忌惮,简直是街上的魔星,还会跳起来大骂父亲是“戆卵”;他父亲是个斯文美男,职业摄影师,还是舞蹈高手,可整天窝窝囊囊,中年丧妻,引来了妖艳“大破鞋”的爱慕;他姑妈很蛮横;姑父是个疯子,在公开场合手淫;他表哥异想天开地想当演员。从街道到工厂,这家人活得卑微而自由,怯懦又猥琐,暴躁又疯狂,路小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族中,他以歪脖子的姿势,看生生死死的演变,看街道里爱情的变异和无奈,也看社会转型期间的种种变迁,然后慢慢长大。
对于中国的“文革”年代、迷狂的上世纪80年代和喧嚣的90年代,文学该怎样去讲述?又该讲成什么样子?是奋斗的、青春的、励志的、怀旧的还是温情的?抑或是疯狂的、破碎的、乖戾的、荒唐的、幻灭的,甚至是吊诡的?每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不同的故事甚至态度。路内选择用喜剧的方式重写中国当代历史中最具悲剧意味的部分。
以小说中的“文革”故事为例,路内写了一段“文革”武斗的历史现场。与那些沉重无比的写法不一样,路内从一个杀猪卖肉的屠夫暗恋红卫兵女将写起。屠夫是一个情种,女将却不解风情。屠夫喜欢她却得不到她的心,于是笨拙地像跟班一样地跟在她后面。在惨烈的武斗现场,懦弱的屠夫与勇敢的女红卫兵展现了形象和性格的反差,残酷和戏谑,粗俗与温情,交错相融,产生了一种怪异感和荒谬感。武斗结束了,意义被消解了,女红卫兵当知青去了,因车祸死在了外地,屠夫也娶了别的女人。路内将这个故事写得很节制,小心翼翼到了如履薄冰的程度。
这个家族的魅力在于传奇性,有正史的严谨和真实,有野史的妙趣和诙谐。读过《花街往事》,才会明白《少年巴比伦》何以如此独特。路内的小说里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一种堪称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不管生活何其荒诞,他们都不管不顾地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活得自在又无奈,《花街往事》中热烈的小姨、淡然的父亲、骄傲的姐姐、固执的姑姑和倔强的表哥莫不如是。小说将被社会摆弄、戏弄甚至愚弄的他们鲜活地送到在我们面前,那里有我们狼藉不堪的父辈和兄弟姐妹。
路内的心中有个乌托邦,他调侃的笔触中燃烧着一团火,那个粗陋又充满生机、危机四伏又蕴藏希望的年代以及过往中不断消逝的生命个体,就是象征和寄托,这便是《花街往事》的魅力,也是路内的魅力。 李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