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老房与老人
邵 宁
  邵 宁

  南京西路和威海路之间的静安别墅装上了铁门、栏杆,前几天,有事经过这条弄堂,发现冷清了许多。那一排排建于1932年的新式里弄住宅,经过“修旧如旧”的整修,清水红砖,线条明朗,加上奶茶铺、馄饨店、水果摊等商铺被清理,恢复了经典建筑的本来面目,更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弄堂里闲杂人员少了,一眼望去,大都是老人,他们或拄个拐杖独行,或坐在门口孵太阳,也有三三两两说着家长里短,无非是到医院配药啦,今天烧啥小菜啦,儿子女儿是不是孝顺啦……一阵秋风,吹散了两位老太未加修饰的银发。

  忽然有些惊惧,再过二三十年,上海的许多小区,怕都和这座弄堂一样,都是银发一族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而且每年以20万的速度增加,今年恐怕要近400万了。到201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每三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伴随着老龄化的,还有“少子化”。如果说,静安别墅里80来岁的老人还有两三个子女可供念想的话,现在正在或即将老去的父母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可以期盼,而这个孩子如果出国了、去外地了,抑或有什么三长两短,老人都将陷入长久的孤独之中。

  最近读到人口经济学博士梁建章和人口学法学博士李建新的专著《中国人太多了吗》。他们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口比例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老年型社会和由这个老年型人口承载的文明,很有可能由于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无法从容面对“挑战和应战”。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将放开单独二胎”,确实是及时雨。最近本报发布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近七成市民希望能有两个孩子。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来说,现在多一些孩子,未来就多一些年轻人,将为城市和家庭增添活力,也可以延缓老龄化的进程,减轻养老的重负。

  让老房子里,不仅有老人,还充满小孩欢快的笑声。这样的老房子,才是有生命力的房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聚焦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招聘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反浪费条例贵在执行力
老房与老人
热情与谄媚
司法公开,革新法律价值观
当心吃药
钱锺书的“幸运”与自主招生的未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老房与老人 2013-11-27 2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