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路和威海路之间的静安别墅装上了铁门、栏杆,前几天,有事经过这条弄堂,发现冷清了许多。那一排排建于1932年的新式里弄住宅,经过“修旧如旧”的整修,清水红砖,线条明朗,加上奶茶铺、馄饨店、水果摊等商铺被清理,恢复了经典建筑的本来面目,更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弄堂里闲杂人员少了,一眼望去,大都是老人,他们或拄个拐杖独行,或坐在门口孵太阳,也有三三两两说着家长里短,无非是到医院配药啦,今天烧啥小菜啦,儿子女儿是不是孝顺啦……一阵秋风,吹散了两位老太未加修饰的银发。
忽然有些惊惧,再过二三十年,上海的许多小区,怕都和这座弄堂一样,都是银发一族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而且每年以20万的速度增加,今年恐怕要近400万了。到201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每三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伴随着老龄化的,还有“少子化”。如果说,静安别墅里80来岁的老人还有两三个子女可供念想的话,现在正在或即将老去的父母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可以期盼,而这个孩子如果出国了、去外地了,抑或有什么三长两短,老人都将陷入长久的孤独之中。
最近读到人口经济学博士梁建章和人口学法学博士李建新的专著《中国人太多了吗》。他们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口比例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老年型社会和由这个老年型人口承载的文明,很有可能由于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无法从容面对“挑战和应战”。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将放开单独二胎”,确实是及时雨。最近本报发布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近七成市民希望能有两个孩子。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来说,现在多一些孩子,未来就多一些年轻人,将为城市和家庭增添活力,也可以延缓老龄化的进程,减轻养老的重负。
让老房子里,不仅有老人,还充满小孩欢快的笑声。这样的老房子,才是有生命力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