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普大讲坛上,专家表示:现阶段智能机器人的情感世界均由程序设置而成,尚不可能自发动情,自然也不会厌世自杀。因为工作任务内容超过程序设置的限度,而导致程序错误、机器报废倒是有可能的。
机器人没有自我情感
据此前报道,有奥地利家庭购买了一个irobot Roomba 760小机器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倒垃圾。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这位直径34厘米、身高9厘米的圆盘形家务机器人,有一天忽然想不开,自己爬到主人家的电炉上“自焚”了。
对此,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先进机器人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成荣博士有表示,这更像是人们的一种幽默理解,建立在现有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机器人,是不可能有自我情感的。
目前,计算机最基本的计算原则,是由0和1两个数字代表的逻辑关系来架构的,在此基础上千变万化出丰富的程序和应用,再结合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术,制造设计出各种款式、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使其具有了“感知”“认知”和“行动”能力。“甚至,有一些机器人还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这也都是基于事先编好的程序,机器人是没有自我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发的主观情感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峰指出,机器人设计通常都是仿造人的结构,整体上分为头、上身、下身,上肢分为大臂、小臂、手,下肢分为大腿、小腿、脚,手指又分为指根、指中、指尖等,设计尺寸遵循“一段比一段短”。然后,融入“动物的仿生学”,机器人就能真正动起来,例如原地踏步、行走的步态、速度快慢等等。“这些动作不是机器人本身就会的,而是人赋予的,首先要建模,把方程建好,然后通过数学、力学的原理来实现。”
现有技术无法“造情感”
至于机器人的思维,就是一串串复杂代码编出的计算机程序。由于,整个计算机学科理论都是基于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数理运算,造出来的机器人自然也是更像是严谨而精确的“工科生”。
李成荣告诉记者,如果要机器人产生人类一样丰富自主的“高情感”,那就需要未来在基础理论体系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起码要跳出逻辑世界和数字计算去设计编程。许多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机器人也动情,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和向往,现有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架构是无法实现的。
设计机器人有“三原则”
当然,这不妨碍机器人未来将会逐步融入人类生活。实际上,思维敏捷、情感迟钝的机器人世界里,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条,机器人不得危害人类;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条,在不违反第一、二条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李成荣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