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为好,多年来好像一直缺少共识。
骂街,是个古已有之的词汇,有说村汉骂街的,也有叫泼妇骂街的,还有称骂大街的。所谓骂街,就是一路走一路骂,在街上骂。公共场合骂街这样的习惯,在我小的时候还在延续,而且相当盛行。我见过立在院落中央开骂的,也见过在胡同口大骂的,在农村生活时,从村东头一路骂到村西头的更是家常便饭,而站在楼底下往上骂的,也不是没有。骂街的原由很简单,都是家里丢了东西,少了鸡羊,于是,用骂街解决问题。其实,骂街也解决不了,没有人会因为有人骂街而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小偷的,不过是撒气发泄罢了。现在,这样的骂街很少见了,报警大概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生人社会,满眼都是来去匆匆的生人,面对生人,公共场合的语言更为重要,说得不好就会生气、纠结,直至大打出手。
你好,现在最为普及,熟人、生人相遇都不妨用你好打个招呼。但说你好还是有场合之分的。问路是马路上的风情,从前的老北京人问路更是礼仪的典范。“劳驾,向您打听个路,您知道南河沿怎么走吗?”“多谢,麻烦您嘞!”如果现在觉得这样的问路太罗嗦,大可以引进“对不起”。可有很多人,大概认为说对不起属于认错,坚决不肯出口,还是用你好打头。结果,我在街头常常看见这边问路的说你好,那边被问的也跟着说你好,然后匆匆而过。
请别人让路,也是公共场合最需要说的语言,尤其在公交车上、地铁里,众人挤作一团,要想下车,不说怎么出得去。此时此刻,我听见的语言五花八门:有直抒胸臆的:下车了、下车了;有毫不客气的:让一让、让一让;有直奔主题的:你下不下车啊?还有稍加掩饰的:你往里走走。无论说哪一种,听上去都不舒坦。事实上,老套的“借光”特别有涵养,说“借过”也显得有品质,如果依照全世界的说法,以“对不起”开路,也不失身份。
公共场合,矛盾难免,互相说对不起最能息事宁人,但当今说的最多的那些语言恰恰让人感到双方都想挑起事端。“挤什么挤啊!”“不想挤就坐小车去!” “会开车吗,往哪儿开啊!”“碰着了吗,没碰着瞎喊什么!” 不过,这比从前已经有所进步了。从前被别人碰着后,有挑衅型的:你没长眼睛啊!
有家报纸20多年前专门列出公共场合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最终谁也没记住。其实,公共场合语言的根本,就是对人敬,对己谦,多说对不起,肯定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