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油不匹配现象长期存在,就是因为高品质成品油标准迟迟不能出台,油品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深入分析成品油标准“拖后腿”的原因,既与参与标准制定的相关企业出于“局部利益”考虑缺乏动力不无关系,又与油品升级成本核算难、分摊难有一定关系。
此次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公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雾霾治理要抓住标准升级这个“牛鼻子”,进而推动油品质量提高。同时应从汽车社会的高度,科学统筹道路、机动车、燃油全产业链的减排工作。下一步,应优先从城市交通规划布局、机动车保有量控制、燃油标准等入手来治理机动车的“雾霾贡献”。表面看成品油的硫含量、锰含量、蒸气压等只是细微产品技术标准,但从宏观角度考量,2.5亿辆机动车由于油品质量不高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一笔触目惊心的大账。
在当前“治霾战役”中,国内石油炼化企业应把“绿色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将百姓对清新空气的民生需求放在首位,加速提升提供高品质清洁成品油的能力。
(南辰、安蓓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