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视中关于“弃婴安全岛”的报道,我不由地想到了一个人。
那是某周日下午,我与一群80后小青年驱车来到了位于奉贤区的上海广慈残疾儿童福利院。一走进黄墙蓝顶的小洋楼,就看到屏风上写着一行大字:“愿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在二楼的两大间教室里,我们见到了二三十个“折断翅膀的小天使”。这是一群患有失明、聋哑、脑瘫、先天性心脏缺损、唐氏综合征的残障孤儿。两位护工和小老师正在给小孩们洗澡,穿衣,几个大孩子正在做游戏,看书,有的还在拨弄吉他,一派安乐景象。
孙院长年近花甲,为人低调。他一脸的仁慈,被孩子们亲热地叫做“爸爸”。在老师和院长的介绍中,我们大致了解了福利院的创业和发展。
原来院长的母亲刘勇志女士是香港的一位珠宝商、基督教信徒。新中国成立后,她放弃了在香港的事业,回大陆追随宋庆龄主席从事慈善工作。1998年,老人离世前立下遗嘱,将她的全部遗产用于慈善事业。
孙院长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毅然辞去了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在郊外购置了田地,创办了一所纯私人性质的公益福利院,并且从江西老区接来了几十个病残孤儿;而他就成了日夜守护孩子们的“爸爸”。
当然,这个“爸爸”可不好当。这群孩子最小的才两岁多,大的也就十多岁。一个“爸爸”带着一群小老师和护工要管这么多残障孤儿的吃喝拉撒睡,还有学习和教育,最难的是求医问药,住院治疗。为此,“爸爸”经常睡在福利院里,半夜还要起床给几个患病孩子吃药换药。他的妻子看到丈夫这么辛苦劳累,不久也从香港赶来,当了这一大群孩子的“妈妈”……
十五年来,福利院前后收养了八批、共140多个孤儿,没有出过一次事故。院长说:“按照合同,孩子年满16周岁就必须送回原地。这对孩子和‘爸爸’‘妈妈’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生死诀别,毕竟朝夕相处十多年了,情同骨肉。尤其是一些智力低下的孤儿,还以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大哭着赖在地上,死活不肯离去……后来,院长与有关部门商量,修改了合同;并在花园里建造了一间烘焙房,请来了专业面包师,培训几位年满十六的孩子做不加添加剂的糕点,“爸爸”给孩子们发工资。这样,既解决了孩子的就业,又能“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了。“爸爸”真是用心良苦啊!
十五年来,孙院长的独生女儿耳濡目染父母的感人事迹,也渐渐把自身融入了福利院。她经常利用节假日,以“大姐姐”的身份为孩子们弹琴,教他们唱歌,还帮助阿姨做护理。长大后她成了画家,还将自己辛勤创作的20多幅油画拍卖,把一二十万善款捐给了慈善事业。
十五年来,福利院得到了市区各级慈善机构的大力支持,还有很多社会团体和大学中学都有各种形式的“爱心助残活动”,经常还有市民家庭捐赠呢。
一个月以后的某个晚上,我打电话与孙院长聊天。他兴奋地告诉我:“那个无肛门孩子的第三次手术终于成功了!真要感谢上海儿科医院的毕医生和董主任……”他还说这次手术费很贵,是他远在美国的舅舅舅妈资助的。
我们聊了没一会儿,电话里传来了孩童的哭叫声:“爸爸!爸爸!”院长抱歉地对我说,他在福利院,有孩子在叫他,就挂断了电话……
哦,“爸爸”的事业是没有休息,也没有句号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