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代物理大师波恩的学生,推荐他前去英国留学的则是大名鼎鼎的李约瑟。他对数字、公式、英语名篇有过人的记忆力,他的诀窍只有“勤奋”两个字。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程开甲。
顽童开窍
程开甲,1918年出生于“丝绸之乡”江苏吴江,祖上是徽商,祖父程敬斋是远近闻名的商人。然而,吴地尚文,程敬斋对儿孙最大的期许却是走科举功名之路。“开甲”,寓意在考场独占鳌头。
出生前一天祖父过世,七岁丧父,九岁母亲出走,程开甲小学里的大部分时间只顾着玩。直到最后一年,开了窍,考上了嘉兴著名的秀州中学——在该校的校友名录上,还有陈省身、李政道、谭其骧等多位大家的名字。从初二起,程开甲的学习成绩冒尖了,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他能将圆周率轻松背诵到小数点以后60位数,也能将1—100平方表倒背如流,还得过全校英文背诵比赛和省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崭露头角
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程开甲得到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的指点,在物理和数学上崭露头角。大三那年,他写了论文《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发表后被前苏联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1944年担任浙大助教时,程开甲又写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托李约瑟将论文带给物理学权威狄拉克。狄拉克亲自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程开甲因此放弃了进一步研究。1979年,外国科学家因一相关试验获得诺贝尔奖,他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结果基本一致。年轻的程开甲与诺奖擦肩而过。
在李约瑟的推荐下,程开甲1946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拜现代物理学大师波恩门下。博士毕业后,程开甲成为英国皇家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事必躬亲
回国后,程开甲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在南大先后组建了金属物理教研室和核物理教研室。1960年,他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原来,经钱三强“点将”,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技术副所长。程开甲带领一批年轻人,经过半年探索,首次算出了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
1962年,钱三强提议,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有关技术问题由程开甲牵头负责。他经过周密论证,否定了空投的方案,提出百米高塔的爆炸方式,在北京西郊的大型化爆试验场取得模拟联试试验的成功。就这样,程开甲带队提前半年走进了罗布泊。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在这里成功进行,并且拿到了全部数据!
程开甲总共设计和主持了几十次核试验。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平洞核试验成功。为了掌握藏在地下的第一手数据,程开甲和朱光亚决定亲自去最危险的地方——地下爆心走一遭。两人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背着测试仪器,在直径仅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前行,汗流浃背地爬进爆炸形成的巨大空洞里。
程开甲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家里有一块茶几大小的黑板;办公室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搬了家,还专门在新居留一面墙装黑板。灵感迸发,演算公式,分析方案,他都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多少核武器的方案就是这样算成的!
本报记者 董纯蕾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