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制造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倪军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到美国求学,师从世界制造工程界泰斗吴贤铭,目睹了美国制造业如日中天的发展。1994年回国时,倪军发现制造业在国内竟是“夕阳工业”的代名词,无论技术水平还是观念都相当落后。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振兴制造,在当时国家科委的邀请下,倪军陆续参与了国家95规划、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基金委项目等工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
在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倪军通过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的平台,20年来累计资助、培训和接待国内学者和业者千人。
探索中美联合办学
导师对倪军的影响不仅在专业领域,吴贤铭同样毕业自上海交大,多次回国关心人才培养。如今,吴贤铭题写的一幅“天下为公”一直挂在倪军的办公室里,他希望实现他的愿望,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1998年,倪军成为第一批“长江学者”正式回到国内,在上海交大组建梯队攻关前沿技术的同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中美两国高校的执教经验使倪军感到,中国学生生源好、数理基础扎实、吃苦耐劳,为什么却竞争不过美国毕业生?尝试用“制造”的思路解答,倪军认为:“原材料是好的,产品却不够好,这一定是制造的过程出了问题。”
经过对比思考,倪军在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了国际试点班,经过10年的摸索取得了成果。“条件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国,应届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些现象值得深思。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却无法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2006年,倪军再次穿针引线,创建了上海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通过交大与密西根大学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师资、课程、办学模式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找到适合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密西根联合学院首届毕业生80%拿到海外一流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就业学生的薪资比同专业学生高出40%。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将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改革探索成果发送给北大、清华等国内17所高校供参考。
让更多中国学生受益
过去10年,倪军每年都要进行十几次横跨半球的飞行,来来回回地倒时差。利用飞机上的时间,倪军细读学生的论文,思考着教育的改革转型。他给自己定位是“中美之间的大使”,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希望并相信两国互相了解必能实现双赢。而这位“大使”对未来的愿景,希望到更多地方复制传播教育经验,让更多中国学生受益。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