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氏兄弟和“天一影片公司”(3)
詹幼鹏
  ◆詹幼鹏

  邵逸夫正式扛起大旗,真正独当一面了 

  继《立地成佛》之后,天一公司又接连推出了《女侠李飞飞》和《忠孝节义》两部影片。《女侠李飞飞》一片以女侠“李飞飞”拯救一被诬不贞的弱女子的故事为主要内容。这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片。该片的广告词是——“飞檐走壁之技,稗史野史历见不少,然终是传闻未见目睹,今李飞飞片中可眼见此项惊心动魄之绝技”。《女侠李飞飞》一片其道德追求仍然是“推崇侠义贞节,一洗时下淫靡浮嚣的恶习”。而接下来的第三部影片的片名干脆就叫《忠孝节义》。 

  这两部影片由于题材新颖,又迎合当时中国人的欣赏口味,所以一上映便走火轰动,大获成功。尤其是《女侠李飞飞》,是我国的第一部武打片,饰演主角的女演员,又是当时上海誉满艺坛的梨园红人、京剧名伶粉菊花。粉菊花当时正值豆蔻年华,不仅扮相甜美,而且演艺精湛,所以,这部影片一上演,几乎到了万人空巷,一睹为快的地步。 

  为了与这种传统的文化道德的保守立场相适应,“天一公司”的影片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坊间唱本、京剧剧目、古典小说,如后来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梁祝痛史》)《珍珠塔》《花木兰》《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等脍炙人口的影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演绎成视觉表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天一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内容上虽然极力倡导旧道德、旧伦理,但其表现形式却一直引领潮流。如《女侠李飞飞》带出银幕上一片刀光剑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之类的稗史片引发了一场竞争激烈的古装片热潮;后来拍摄的喜剧片《王先生》同样是在我国电影史上,开创了改编漫画为电影之先河。 

  天一公司出手不凡,平地崛起,让邵醉翁更加踌躇满志。第二年,邵醉翁把天一公司从闸北的横浜桥迁至华德路,准备扩大规模,大干一场。这时,他不惜重金,高薪增聘了裘芑香、顾肯夫、李萍倩等人为导演;增聘了胡蝶、陈玉梅、丁子明、陆剑芬、谭远志等人为演员。摄影师除原有的徐绍宇之外,又增聘了王士珍和吴蔚云。这些人都是当时影坛上的佼佼者。比如女演员胡蝶,就在1933年《明星日报》举办的“影后”评选中,荣摘桂冠,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影后”。 

  除了胡蝶之外,还有后来成了邵醉翁“第二夫人”的陈玉梅。陈玉梅当年在首届“影后”评选中同胡蝶竞争时,尽管没有获得“影后”的殊荣,但她却同后来在我国影坛大红大紫的大红星阮玲玉并列第二名。 

  在第二届“影后”评选中,陈玉梅终于荣获“影后”的称号。尽管当时有报道说,陈玉梅的当选,是邵醉翁使用了舞弊手段的结果,被时人讥讽为“老板娘皇后”,但其实力也略见一斑了。 

  这时的天一公司不仅人强马壮,阵容整齐。让老板邵醉翁更得意的是,就是自家的几个弟弟,在自己的亲手栽培下,也都羽毛渐丰,崭露头角,在当时竞争激烈的电影界能开始独当一面了。尤其是老六邵逸夫更是有志不在年高。当时他虽然还在上学,但是他对电影这门行当,好像是生前有缘,情有独钟。很多技术方面的东西,几乎是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上手很快。邵老大不由得从心底里暗暗称奇,觉得六弟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当年邵逸夫刚刚进入“天一”时,邵醉翁并没有让他去当个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戏院的后勤很难搞,除了打扫卫生,管理演员的道具,还要随时打杂。摄影师和演员总是派头很大,把后勤人员支使得团团转。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往往逼得邵逸夫要跑几十里路,弄得不好就要挨骂。但是邵逸夫并不敢向大哥诉苦。因为他知道大哥是不会袒护他的,说不定还会责备他。邵逸夫从小就是个好强的人,每次后勤出了问题,他总是自己承担责任,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取得演员的支持。半年以后,邵逸夫终于成了个好后勤。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于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影公司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到了后来,邵逸夫的任务虽然还是搞埠外发行工作,但是他从这时起,就开始既学编剧,又学摄影,还自己学着制作一些新闻短片,有许多事情都是无师自通。当时的戏院在放映正片之前,都要先放映一些新闻片。这些新闻片没有现成的,都是现炒现卖,临时抢拍。这既是一种宣传,也是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邵逸夫对抢拍这种新闻片很感兴趣。只要听说哪里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突发事件,他二话不说,拉上二哥或者三哥,扛起摄影机就赶到现场去。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好动不喜静。加上人又精灵,头脑灵光,又虚心好学,所以,这样几次下来,邵逸夫很快就掌握了“推、拉、摇、移”等一些基本的拍摄要领。没过多时,便能运用自如,娴熟于心。一到实地拍摄时,无论是选角度,定距离,还是抢拍稍纵即逝的高难动作,他都能掌握火候,一锤定音。拍出来的新闻片,既有新闻价值,又有独到之处,活脱脱的一位摄影行当里的老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邵逸夫已不满足于这些小打小闹,也想搞一些大动作。于是和大哥一商量,开始剧情片拍摄的尝试。邵醉翁对六弟的这种要求,自然一口答应,大力支持。他恨不得六弟能早日帮自己挑大梁。邵醉翁立即请来自己的老搭档、当时天一公司的头牌摄影师徐绍宇,笑着对徐绍宇说:“老徐,我把老六交给你了,你就好好地教他几招吧。” 

  在徐绍宇的精心指点下,邵逸夫的拍摄技术大有长进。跟着徐绍宇打了几次下手,拍了几部影片之后,就能独立操机了。 

  当年,邵逸夫在徐绍宇的指导下,初试锋芒,独立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巨片《珍珠塔》。他的名字第一次和大名鼎鼎的“徐绍宇”三个字并列在一起,出现在海报和银幕上。这可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珍珠塔》是天一公司重点推出的一部影片,由邵醉翁亲自导演,耗资巨大,演员队伍阵容整齐。联袂出演的都是当年的大牌红星胡蝶、吴素馨、金玉如、丁子明、王无恐、王谢燕、萧天果、周空空等人。由于拍摄成功,剧情动人,上映后反映不俗。第一次显示了邵逸夫这方面的才情。 

  随着《珍珠塔》的成功,邵逸夫便正式扛起大旗,真正的独当一面了。这年年底,他又一个人独立操机,由王士珍配合,拍摄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领衔主演的仍然是当年上海滩的头号明星,后来荣登“影后”宝座的胡蝶。这部影片同《珍珠塔》一样,上映之后十分卖座,真正地成了邵逸夫的成名之作。从此以后,邵逸夫士气大振,乐此不疲,又连连拍摄了几部影片。而且都是出手不凡,战绩辉煌。作为一名还未完全出道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气度和胆识,实在不可多得。 

  随着天一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邵逸夫的拍摄技术也日臻成熟。虽然此时他还在学校读书,拍电影只是“玩票”,但他却“玩”得有声有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摘自《邵逸夫全传》詹幼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邵氏兄弟和“天一影片公司”(3)
爱:外婆和我
鄞变一八五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5邵氏兄弟和“天一影片公司”(3) 2014-02-15 2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