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房子曾叫“喜乐意”
钱绍昌
  钱绍昌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旧上海大量出现西餐馆,吃西餐很快成为时尚。我由于自幼就在洋学堂(中学是圣芳济,大学是圣约翰)念书,也就染上了吃西餐的习惯。

  吃西餐规矩比较多,我幼时偶尔跟父亲上西餐馆,学了一些规矩。例如餐巾应对折后放在腿上,(如今上海的服务员总是替顾客将餐巾一只角压在盘子下面,余下的垂在餐桌边,多数顾客也就这样做)。坐下后不能把双肘搁在餐桌上。左手握叉,右手握刀是大家都知道的(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国佬来到上海,他们不大讲究,往往左手握刀,特别是左撇子),刀分大中小3种,各有专门用途。吃排骨应该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全部切成小块。排骨吃了一半想休息一下时,可以把刀叉呈八字形搁在盘子上,刀口向内,切勿搁成平行,否则服务员以为你不要吃了而把盘子收去。喝咖啡时的小匙是用来调匀糖和奶的,调好了应放在咖啡杯的垫碟上,不能连着小匙喝咖啡。还有如何喝汤、如何吃色拉和甜点等等规矩,这里不再细说了。

  我1945年升到高中,特别是1948年进了大学以后,口袋里有了几个钱,便常和两名姓李的发小去吃西餐(遗憾的是如今一人已去世,另一人则已老年痴呆)。我们常去的是亚尔培路(现在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那里的法式西菜十分精美,名菜如牛尾汤、法式蜗牛、黑椒牛排等都很好吃,价格也比较公道。红房子原来有个法国名字,叫做“喜乐意”,多数中国顾客都不知道,由于外墙漆上红色,所以大家称它为红房子,解放后就干脆改名为红房子。近年来新开在淮海中路上的红房子里的西菜质量就差远了。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哈同花园(现展览馆)边上的来喜饭店以咸猪脚闻名,我们也常光顾。靠近外滩的德大餐馆专供德式大餐,其牛排奇大,让我们年轻人吃得十分过瘾。如今在南京西路成都路口新开的德大,菜价很低,可是质量也很低,我去试吃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的胃口了。那时霞飞路(现淮海中路)西餐馆特多,多数价格大众化,我记得在50年代通常每客大菜一块钱,1956年我的薪水是76元。那时我和女朋友就是每周一次一起吃这种一块钱的大菜。吃了几个月,女朋友就谈成了。还有在巴黎大戏院边上一家白俄开的西餐馆,名字忘了,可能叫卡夫卡斯,供应罗宋大菜,价格低廉。那时我家住吴江路,在附近的静安寺路麦特赫斯脱路(现泰兴路)口有一家供应英国菜的沙利文西菜馆,我去过几次。老板沙利文同时开了一家饼干厂,后成了益民食品厂。还有如今广元路天平路口(旧称姚主教路)的新利查餐馆,店中葡国鸡和西米布丁很不错,经济实惠。

  解放前上海有不少高级饭店,如国际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百老汇饭店(上海大厦)等等,我们这些小巴拉子是从不进去的。

  解放后新开的徐家汇花园内由原中国唱片厂改建成的红楼餐馆和外滩2号由东风饭店改造而成的华尔道夫酒店,价格不菲,我等百姓不敢问津。倒是我家附近猫屎咖啡店隔壁新开专供法式大餐的ALCOVE,中午套餐才68元,晚上也不过一二百元。很平民化。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要问上海资格最老的“本帮菜馆”是哪一家?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万象/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明月二三事
读方三年
小粪筐唱出过最美的诗和画
走山
安徽西递村 (速写)
红房子曾叫“喜乐意”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2红房子曾叫“喜乐意” 2014-02-23 2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