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去香港,照例住在湾仔。那块弹丸之地很混搭,旧街陋巷和银行商厦比肩,行色匆匆和人情世故就摊在你面前。在这一带不必装,能穿着人字拖吃猪笼包,却也提醒着你,要有人情味,就一定不能穷。它展露出国际大都会亲切柔和的面相,也使他的居民天然形成处惊不变的心智:你开你的豪车,我饮我9块钱的鸳鸯,一样地道好味,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和选择。住在此地大半生的老港甚至不太习惯去尖沙咀,你会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感觉到他们对过往记忆的珍惜与惦念。
走在扶梯速度比上海快一倍的香港,心里有点发笑,知道大家都在心知肚明地用心努力着,也不用那么吃重吧。而湾仔的节奏相对还是慢些的。印度纱丽美女,英伦风格的消防龙头,会展中心,旧邮政局,过街天桥,凉茶铺子、潮州排档,标着“苏州大闸蟹”的店招,有风信子买的花店……中西新旧交融的一切在此区域簇拥堆砌,十分湾仔,十分合宜。有轨电车当当驶过,带你回到旧时的上海,只是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粤剧小调和濡湿的海风提醒你,这是在香港。
想知道自由经济如何运作,一定要去看看湾仔的实体小店,一个个小化妆品店、电器行、手机店客似云来。在零食店,港人磨蹭半天买了几十港元的凉果,店主曰,“计便D卑你啦”,一旁内地游客出手豪爽,动辄即称了二千多元零食,结算时店主面无表情地多赠送了两罐腰果糖和一磅西梅。这些年租金上涨,以做本地人生意为主的百佳超市获利空间有限,将被卖盘的谣言不绝于耳,香港人真心不愿看到开在家门口40年的超市消失,不愿承认百佳对李嘉诚不再要紧,更不愿看到香港市场对香港首富来说不再重要。
那些埋藏在湾仔闹市深处的小街道阡陌密布,高低错落,狭窄蜿蜒,两边高楼又直入云霄,实在容易迷路,时常涌现出猪肉冻配烧酱果冻之类莫名其妙的吃食,让你永远期待下一个拐弯又会有什么新玩意。骆克道有许多白天卖五金电器夜晚换妆成酒吧的小店和外表陈旧的老公寓,每户多在六七百尺左右,在寸土寸金的港岛黄金地段已属小康型住家水准。姨妈在此生活了三十年,70平方米的袖珍三室一厅里没有热空调,只有冷气机,厨房贴着老式马赛克,卧室里塞不下大橱,只容得下五斗橱。她做事、煲汤、饮茶,看股市风向,打上海麻将,知足乐天。从上海的中只角嫁到湾仔,她几乎实现了生活习惯的无缝衔接。这样的楼里,住着许多这样的阿姨,她们的气息是鲍起静+朱咪咪:见多世面、气定神闲、市井家常又柔软硬铮,于是生活便有许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