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社引进出版的《混血布鲁斯》,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欧洲时空的一个爵士乐黄金组合的兴衰历史。那个被称为“火热时代摇摆乐队”的六人是小号手希鲁、单簧管奥内斯特、中音萨克斯风弗里茨、钢琴师保罗、绰号“切片儿”的鼓手琼斯和低音贝司习德。他们勃起于德国,一度风靡欧洲:奥地利、瑞士、瑞典、波兰、匈牙利……可是希特勒上台,乐队成员厄运临头。纳粹德国种族灭绝政策威胁着黄金组合,乐队成员中,弹奏钢琴的保罗是犹太人,小号手希鲁是“莱因杂种”。“莱因杂种”是纳粹冲锋队种族歧视的称呼,指那些一战后驻扎在战败国德国莱因地区的法军黑人士兵与当地女人生育的混血儿。他们生于德国理应拥有德国国籍,可是肤色黝黑。以“日尔曼血统”自豪的纳粹当局将“莱因杂种”视为德国的耻辱,欲灭绝为快。乐队成员中存在的血统问题,又何止保罗、希鲁,还有琼斯和习德也都具有黑人血统。甚至赶来柏林,想方设法欲将这爵士乐黄金组合撤离德国的女歌手德莱拉。她的燕麦色皮肤表明她也是混血儿。《混血布鲁斯》的文字,正是如此不断地与“混血”的含义深度搀和着。那些爵士乐手设法逃离纳粹控制柏林期间,黄金组合相继“损兵折将”,只有希鲁,琼斯和习德逃到法国巴黎。可是德军很快就进攻法国,占领巴黎。希鲁,琼斯和习德不得不继续逃亡……
小说是虚构的。可是在读者为乐队成员的命运所打动的同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乃至美国的爵士乐之兴盛往事,作为故事的背景,影影绰绰地随着情节,蔓延在小说里。虚构的小说里出场的人物中,还有位真实的音乐史人物——肤色黝黑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可是一位在爵士乐“家谱”里名声显赫的美国著名小号手。很可能,指派真实的爵士乐史料和人物,进入小说的虚构时空里,是小说作者的独特构思,她让《混血布鲁斯》的文学性具有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沉重感。德国纳粹法西斯铁蹄蹂躏下1939年的柏林和巴黎、茅特豪森集中营、波兰、美国的巴尔的摩,同样注释着《混血布鲁斯》的真实性和沉重感。当然《混血布鲁斯》很有艺术感的讲述,是从1939年到1992年,来回穿梭,那些乐队成员的遭际,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跃动着。他们有与德国纳粹军人在街头打斗的同仇敌忾,亦有因嫉妒诱发的背叛行为,无论那嫉妒是出于音乐才华的比较,抑或是出于争夺异性所爱的情欲。三十岁的习德对比自己小十岁的希鲁的一次背叛,几乎足足影响希鲁这个天才小号手的整个人生;习德的悔恨也由此裹挟着他此后生命的全部。小说的安排是让八十二岁的习德,面对从纳粹集中营劫后余生,已经双目失明的希鲁进行忏悔。这个结尾可以说几乎催人泪下,特别是你随着作者的笔触,将自己的心灵行走于小说的字里行间的话。《混血布鲁斯》用文字描摹着爵士乐,显示着加拿大女作家艾斯·伊多格彦的才华。她谴责纳粹德国的罪恶,也披露人性中的恶之可怕。据查,在爵士乐中有核心之称的“布鲁斯”,还有一个译名——“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