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例子:海外一个大城市每年一度的跨区市文学奖,评委要读许多参评作品——这个奖应该是高水准的,因为范围很大,又是从众多稿件筛选到十几篇才到达评委手里的。可是评委们发现这些稿子连基本的语文水准都没有达到。
另一个例子也来自一个大城市:那里有几所院校组成了一个“爱读书会”,即由大学里最爱读书的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读书组织。一家文学杂志颇为感动,从这个“爱读书会”里选出三十几个代表座谈,这才发现这些“最爱读书”的学生中,只有三个人经常阅读纸质书,其余都是在网上阅读,读那些通俗小说之类;而这三个人当中又只有一个人阅读过一两本经典著作。
大学生本来就应该爱读书,专门成立“爱读书会”就已经有点不正常了,这可能是我们这里独有的一个特色吧。可即便是这样的优中择优,从三十几个当中找出三两个人,也不过如此。这种抽样调查真让人觉得悲哀无望。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危机,实际上是整个人文精神的垮塌。
讲到文字表达能力,为数不少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作文时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他们花里胡哨地在网上报上学了些花腔,那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实际使用起来,不少人连短小的应用文都写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