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我是在美国电影公司工作的,电影看多了,生活方式也不知不觉逐渐向西方靠拢,比如爱吃西餐爱喝咖啡。
西餐馆在老上海是挺多的,最著名的有大西洋、德大、沙利文、天鹅阁等等。我因为工作地点在南京路外滩,所以午餐最常去的地方只限于附近的沙利文和德大两家,而以沙利文居多。沙利文设有工作快餐,一菜一汤,面包尽吃,是专为白领阶层服务的。我喜欢点菜,而点来点去也无非是焗鸡、焗鱼、炸虾、猪排、牛排等几种,我爱吃的是奶油蘑菇鸡丁和起士焗鱼,有时为了赶时间,只吃一盆意大利通心粉,面条上浇一层红艳艳的番茄酱,色香味俱佳。
淮海路上的DD’S是白俄开的,地方不大,名义上是咖啡馆,实质上兼舞场和西餐而有之,装潢新颖别致,在老上海独树一帜,吸引力最大。当时我正在和张芝热恋,休息日常去那里喝咖啡,吃西餐,跳舞。DD’S的舞池很小,但弹簧地板弹性极好,善舞者趋之若鹜,我舞艺不高,只能跳些普通的狐步舞,应应景而已。DD’S供应的是俄式大菜,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羊肉串、小牛肉,红菜头汤,那时红菜头多而便宜,现在一般菜场买不到,外国超市偶有听装供应,身价百倍了。
此外,红房子的焗蛤蜊,来喜饭店的咸猪爪,都是上品。焗蛤蜊我在自己家里也仿制过多次,还别出心裁在蛤蜊肉里搀进一小半肉糜,效果也不错,只是没有特制的蛤蜊盘,外观差一点。
除西餐外,中餐馆当然也要去的,最喜欢的是新雅和杏花楼。去新雅饭店,我们总是吃清炒虾仁、蠔油牛肉、咕咾肉、烟鲳鱼和凤爪汤这几样东西。新雅的烟鲳鱼在当时堪称一绝,金黄色的鱼盛在白色套盆里,一揭盖,一股浓烈的烟香味扑鼻而来,你尚未动筷,先已经陶醉了。前些年我又去吃过两次,总觉得香味大不如前,可能是受了“烟熏致癌”说的影响,改用烘箱之故。杏花楼和新雅同为粤菜,它的葱油鸡和清蒸鲳鱼非常有名,咕咾肉甚至比新雅的更好吃。
最令人刻骨难忘的一幕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和妻子带了六岁的小外孙去华亭宾馆会亲。恰巧一个体格魁梧、满面红光的德国老头捧了一大盆油光锃亮的咸猪蹄从我们身旁经过,小外孙指着猪蹄叫我也要吃也要吃,一问价格是人民币60元,而且要外汇券。我和妻子哪来这么多钱,更别说是外汇券了。我们哄骗孩子你人小吃不了这么大的肉,好说歹说总算把他蒙混过去了,但妻子却一直耿耿于怀,好多年后花180元钱请外孙在一家西餐店吃了一客进口牛排才算了却一桩心事,可外孙事后却说他根本不记得有这件事,还说他肉已经吃腻了,只想吃点素的!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明日请看一篇《结缘“梅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