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观点认为,“国五条”来势凶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很好落实,对楼市冲击有限。也有观点指出,去年一年房价不跌反涨,恰好印证楼市短期调控应转向长效机制建设。
去年沪楼市量价齐升
“国五条”的调控目标,依然是稳定房价。但从实际来看,全国房价继续上涨,且少数城市涨幅相当大。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引用数据指出,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为例,2013年底相比2012年底,四个一线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涨幅皆超20%,重归2007年和2009年的火爆状态。其中又以北京为典型,严重供不应求,很多区位的房价暴涨四五成。
再看上海,去年以来一、二手住宅市场都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德佑地产市场研究部监控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一手住宅成交1278万平方米,同比大涨36.7%;二手住宅成交29.3万套,创历史新高。
价格方面,上海全市一手商品住宅月度均价在去年10月首次突破2.5万元/平方米大关,此后更是连创新高,今年1月达到了25651元/平方米的历史最高点;而二手住宅均价也在去年一路飙升,于去年5月突破1.8万元/平方米,8月突破1.9万元/平方米,今年1月更是突破了2万元/平方米大关。
“需求打击”沦为配角
分析人士指出,出现这样的情况既与政策本身有关,也与具体执行情况有关。
在国内不少城市,“国五条”细则中 “二手房交易征收20%个税”政策没有得到认真执行,这也导致了“国五条”几乎丧失了对市场的杀伤力。不过,这一政策执行却导致了去年3月惊人的政策末班车效应,以上海为例,单月二手房成交量突破7万套,一度令市场供求失衡,反而促进了房价的上涨。
此外,从上海的情况来看,由于楼市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好转,开发商资金情况大为改善,土地供应的增长反而导致高地价频出,助长了房价上涨预期。此外,加强市场监管则更多地体现在去年年末对于中高端楼盘入市的限制,这种简单直接的手段显然只能暂时抑制房价的结构性上涨。
德佑地产分析师赵葆根表示,“国五条”在去年颁布时引起巨大的市场波动,一年的时间过去,象征着本轮调控最后高潮的过去,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以限购、限贷等为核心的需求打击型调控政策将慢慢沦为配角。
调控应转向长效建设
赵葆根还指出,目前来看,新一届政府在楼市调控方面已展现出了与上届政府明显的不同:一再强调“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而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在调控政策方面则强调建立长效机制,淡化行政手段的作用。今年年初,国土部要求东部三大城市群将盘活存量作为土地工作的第一要务,可以说与过去一直强调的“加大商品房用地供应”截然相反。
杨红旭亦主张,楼市短期调控应转向长效机制建设。在其看来,“长效”内涵主要有二: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房地产领域,也应尊重市场。即便是有时为了校正“市场失灵”,不得已进行调控,也应在手段上面,更多的使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而非频频采用行政干预与市场管制手段。其二,是注重房地产管理的系统性。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房产税立法与试点,加强住房保障,设立政策性住房银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弱化土地财政等,长效机制绝非只是简单的调控住宅市场,而是要对房地产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系统地改造。
本报记者 杨冬